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亚投行召开首次记者会 首任行长金立群阐释运营“高标准”

2016-01-18 07:50:5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月18日消息(记者刘祎辰)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亚投行”无疑是热度最高的新闻关键词之一。周六,在钓鱼台国宾馆,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成立仪式如期举行,金立群当选为亚投行的首任行长。这也标志着800多天的亚投行筹备工作就此收官,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正式开张运营。

昨天,金立群在北京金融街举行了正式就任后的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这是一场全英文的记者会,没有同传和翻译。短短30分钟,金立群回答了15个问题,让人见识了亚投行的高效。

发布会上,金立群阐释了亚投行经营方面的许多重要信息,比如亚投行将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等。而除了这些信息,作为亚投行的首任掌门人,金立群本人也同样持续地受到外界关注。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领导下的亚投行将会如何发展?

对于亚投行首任掌门人的关注,从媒体到场的数量可以窥知。记者虽然已经提前一个小时到场,但也已经无法抢占前排的位置。作为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的发布会充分展现了国际范儿——提问回答均使用亚投行工作语言英语,且没有传译。金立群中等身量,头发花白,甫一坐定便直奔主题阐述自己对亚投行的设想,“我对于我的当选非常荣幸,也很感谢对我给予这样高的信任。我承诺我将领导亚投行不折不扣地执行我们所确定的高标准。”

当选亚投行行长,这并不是金立群与多边银行的第一次结缘。除去此前担任亚开行第一副行长经历,更早的一次,是金立群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时候。

虽然被外媒评价为学者型官员,但执掌大型金融机构多年的金立群,却是英美文学硕士出身,师从教授许国璋。当时,财政部希望北外推荐一位英文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财政部,并前往世界银行总部的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许国璋推荐了金立群。虽然就此转了行当,但金立群对文学的热爱并没减弱。2013年他甚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注释了《英国诗歌选集》并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记者发布会上,甚至有一个与此经历相关的问题乱入。

一名外籍记者问道,之前听说金立群还在北外担任教职。现在亚投行成立了,还会去大学教英语吗?对于突如其来的问题,现场一些记者开始窃窃私语,甚至引发了一些善意的笑声,但金立群很快回答道,自己的确之前是大学的客座教授,但不是教英语的,曾教授的是财政金融方面的课程。但自从亚投行筹建已经全身心投入。不过五年后自己的任期如果满了,重返教职也有可能。

或许是得益于英美文学方面的深厚积累,面对采访,金立群屡屡展现他高超的语言艺术。但作为一个一生从事财政金融事业,多次担任重要金融机构要职的官员,金立群对于多边银行丰富的治理经验,更值得关注。发布会上,金立群对于亚投行未来运营的一些关键要素做出了阐释。

作为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将采用何种货币结算是重要关注,也是最基础的问题。在发布会上,先后有三个记者追问这一方面。对此金立群明确,和大多数多边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一样,亚投行主要将用美元进行结算,除此之外,亚投行将可以在人民币的国内和海外市场、欧元、日元等市场进行融资。并且应借款国要求,亚投行可以对其提供美元之外币种的融资。

在1月16日亚投行成立仪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将在认缴股本之外,再提供5000万美元,向亚投行即将成立的项目准备特别基金进行注资,而这也是这个基金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对于这个基金,金立群介绍,在很多特别欠发达的地方,不但缺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会缺少资金进行项目准备。因此,特别基金非常重要。亚投行很感激中国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为“亚投行”出资5000万美元设立项目准备特别基金,韩国政府也愿意为此提供资金支持。

自提出亚投行筹建倡议以来,就不断有声音反复质疑,亚投行的出现是否会挑战世界银行、亚开行等的地位,甚至取代他们。而记者会上,也同样有记者就亚投行与现有多边银行的关系进行提问,对此金立群表示,亚投行是多边开发银行大家庭的一员,有多边开发银行的基因,这一点上不会有很多区别。金立群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说到的高标准恰恰是汲取了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过去三十年所积累的经验上的。此外会更加理解亚洲国家的文化。

金立群表示,目前还没有正式启动评级程序,但亚投行已经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进行过多次的沟通,主要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亚投行的理念,治理、运营等各方面情况。此外在记者会上,金立群多次提及Lean Clean Green的亚投行理念,翻译过来就是精简、廉洁、绿色。

而此前,金立群也多次表达要维护亚投行廉洁运营的决心,“我们会有一个类似纪律委员会的一个设置,上到行长下到职员都能监督,而且有一条,我不能把他开除掉,这样他才会敢于监督。这个机构如果在反腐败上不做好,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败笔,我的希望,是让亚投行在这方面成为一个表率。这是我的决心。”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