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形势红火 厚积薄发才是常态
2016-01-15 11:41:04 来源:央广网
【导读】“创业创新”形势红火。去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4%,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7万户。《央广财经评论》, 经济之声评论员带来评论:创业创新,厚积薄发才是常态。
央广网北京1月1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时下,“创业创新”形势红火。正如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所言,创业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导向和生产生活方式”。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种乐观判断。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320多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4%,其中企业近390万户,增长19%。也就是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7万户。
当“创业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时,人们关心的重点,是这些企业活得好不好。就跟种树一样,“成活率”比“栽种数”更重要,企业的“存续期”比“井喷期”更重要。
根据调查,中国小微企业的存活率为3.7年,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2年,日本为12年。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从大学生创业看,目前大学在校生的创业团队,就像汩汩流淌的活水带来创业创新源动力。但相关调查也显示,在一些大学,学生创业的企业存活率不到三成。
看起来,对创业创新不可盲目乐观,也要提防由此可能带来的冲动和浪费。创业创新,不能想着一蹴而就。拿创新来说,华为公司提出的“针尖式”创新,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2014年,面对公司形势大好,华为CEO任正非提出,华为只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公司。他说,“我们只可能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美国公司,如果扩展到火柴头或小木棒那么大,就绝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带着这样清醒的认识,不久前揭晓的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华为又拿下3个二等奖。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看到,在光传送领域,华为的技术积累已经长达10年;更要看到,华为从创立之初,就每年保持10%左右的研发投入,单单2015年,就投入大约500亿元。
创新驱动,这是国家发展战略,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于创业者而言,创新又何尝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呢?但正如华为的“针尖式”思维所揭示的道理,不管创业还是创新,大都不会一蹴而就,厚积薄发才是常态。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创新!
如何让“创新之树”不仅栽得多,而且有高“成活率”?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经济之声:前面说到,我们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7万户。但小微企业的存活率仅为3.7年,如何减少创业失败率,让新企业有高“成活率”?
石磊:企业的成活率取决于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就是它在进入创业体系后进行的行业选择或者产业选择。第二,它选择了这个产业或者行业,但是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执行系统来实现它的价值目标?第三,它有能力、有目标,但是是否有一个支持系统,例如银行金融、证券市场、宏观公共政策等?这是三个基本的变量。如果小企业有积极的创新动力,结果成功率并不高,这一定就是因为这三个因素中至少缺了两个,也就是它没有很好的支持系统和能力系统。
经济之声:创业创新会有风险,尤其是一个企业或者人员原有的模式过得不错,可能就懒于创新。创业创新会付出一定成本,从经济学上看,创新未来收益和付出成本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才能打破安于现状的局面?
石磊:从2008年中期至今的各项资料显示,自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全部面临发展瓶颈以来,企业的成长状况可以被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这个行业本身就比较好,即使一部分企业退出,它们的前景和状况依然都很好。第二类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的境况,它们的发展前途渺茫,信心下降。第三类已经被别人重组,已经消亡了。在这三类企业中,特别是如何真正通过创新来发展后两类?这中间又涉及到两个关键的环节,第一,小微型企业目前如果选择了创新,还是走已经走过的老路,将来也不可能成功。第二,有一部分还在维系,但是经营状况已经每况愈下,尽管现金流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危机,但是想长期存活下去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降低过高的创新成本和创业的风险,我们还有几件事情要做。第一,国家整体的宏观政策正在调整,管理企业的机制也在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自由度。第二,如果自由度无法提高,我们就要有创新团队。第三,我们要有很好的创新理念。我们常讲“互联网+”,而且已经讲了很长时间,为什么后来反而把自己都加没了?如果后来我们无法适应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改变,最后都是于事无补。
经济之声:理念属于创新者的能力吗?
石磊:在过去3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成功的理念应该继续坚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必须更新理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创新的主体都是大企业,但是现在却不一定了。华为是大企业,但是华为的创新是从一个一个项目做起的,并不是笼统的让每一个部门都去创新。它创新的投资要相对集中的使用在最有效的部门中,把创新的力量集中起来,从而实现重大战略关键产品的创新。
经济之声:创业者应该如何评估自己的能力?
石磊:我们要把能力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企业家自身的能力,包括企业家团队的能力。第二是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前者主要包括战略决策、对前景的把握和对自己态势的分析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家自己把自己的想法理念变成一个组织行为,变成更多人的组织执行力,从而最终将其转变为市场经营的能力。企业的组织能力包括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筹集资本、调度资金的能力。小微型企业可能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选择一个自己能够驾驭的、能把握住未来前景的项目和产品。如果它们这些都不知道,它们仍然可以做,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做起。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4)徐则臣:“文学”即“人学” 避开猎奇、极端才是好故事
- (2015-05-30)“拼爹”只拼家风,才是正能量
- (2015-06-05)专家:美国才是南海乱源 不是当事国却煽风点火
- (2015-06-11)女足迎来小组出线关键战 对阵荷兰才是真正考验
- (2015-06-16)杂牌军不丹难掀波澜 国足捞够净胜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