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达州召回调整241名第一书记 系扶贫不力就换人

2016-01-15 11:10:37 来源:人民网

评论

张某,女,26岁,市级机关科员,从小在城里长大,典型的“三门”干部,下派任第一书记后,住不进“农家屋”,说不来“乡里话”,办不好“乡亲事”,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口碑较差,被责令召回。

刘某,男,32岁,市级机关副科级干部,下派任第一书记后,与原单位工作没有“全脱钩”,经常村上和单位两头跑,未吃住在村,根据所驻村乡党委日常考核结果,其驻村工作时间少于工作日的2/3,按规定被召回。

王某,女,40岁,市级机关正科级干部,下派任第一书记后,工作较积极勤恳,但不熟悉农业农村政策,不善于处理与基层干部群众关系,干事“想法多、办法少”,帮扶工作成效甚微,在市委组织部组织的督查考核中排名所在县末位,按规定被召回。

一个多月前,四川省达州市宣布召回、调整241名履职不力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占全市828名派驻总数的29%,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扶贫不力,就地换人!”如石击水,在当地干部中引起震动。

点赞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以前驻村第一书记也有走过场现象,为什么突然就要求这样严格?”

达州是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市。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的主战场,市委态度坚决:没有超常规、更精准的硬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可能落空,就愧对革命先烈、愧对老区群众。

市委书记焦伟侠说,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滴灌”的话,那么驻村工作组尤其是第一书记这支队伍就是一根根“管道”,直接决定着扶贫成效。表面上看这是一次面宽量大的第一书记动态调整,实则是举一反三,探索形成一种退出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倒逼干部保持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冲劲与干劲。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2016年元旦前夕,记者走进大巴山深处的贫困角落,倾听第一书记淬火之炼的达州故事。

帮扶单位的“小九九”——为派而派,一派了之

“要么对村里情况一问三不知,要么擅自离岗不住村,履职不尽责,挂名不出力,这怎么行!”

孙华东想破天也没想到,他这个麻醉医师会去当第一书记。他还记得,2015年4月上旬接到县卫计局领导电话时,自己愕然一怔——

“明天县里有个会,你参加一下。”

“好的,啥会?”

“对你前途有好处,下基层锻炼……”

对第一书记,身为大竹县人民医院麻醉医师的孙华东当时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参加了县里的会议,他才知道,这次选派第一书记要覆盖全部贫困村,脱产驻村扶贫2年。这让孙华东有些慌神:自己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并无农村工作经验,挑得动这副担子吗?

他转念又想,也有同事曾到农村挂职锻炼,无非是帮忙跑跑项目、搞搞慰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许就能交差。

“天上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去神合乡坛水村报到当天,孙华东即返回县城,正上幼儿园的儿子随口蹦出的俏皮话,把他逗乐了,“儿子说得对,就当换了个地方上班,那都不是事儿!”

走马上任后,孙华东发现,驻村工作可“都是事儿”。坛水村地处偏远,是全县7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产业发展后继乏人。下村前他把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看了一遍。下村后发现,电视剧里有些场景有点“呵呵”。“马向阳当第一书记,村里有那么多年轻人跟他一起干。我下村后身边全是老弱妇孺,想找个同龄人说说话都难!”孙华东感慨道。

他坦言水土不服:自己是麻醉医生,职业习惯就是做事专注、谨慎,配合好主刀医生,“让我去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那我确实缺少领头人、主心骨那种组织协调能力与魄力,老是担心弄出错来怎么办?”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坛水村种过核桃,但长了几年还是根苗苗,“我发展彩椒的设想,直到离开,也没敢付诸实践。”

回想驻村扶贫,同孙华东一样,汪妍至今也是“无力感”依然,犹豫再三才接受我们采访。

2014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才迈出学校门,她又进了达州市委党校的单位门。还没来得及站上讲台上一堂课,第二年4月她就被派驻通川区碑庙镇大石村任第一书记。

汪妍确实扑下了身子,真脱产,真驻村,原定的婚礼都为此让路,一推再推。大走访,摸情况,瘫痪老人床边异味再大,也照样坐得住;农家板凳上有灰,也能一屁股坐下去。

“但是成就感还是低。”汪妍表示,脱贫靠项目,项目靠资金,“而跑资金,自己缺人脉资源,哪个部门在哪儿办公、该跟哪个科室打交道等等,都不太清楚。”每当大石村的村民告诉她隔壁村的项目又动工时,汪妍满脸通红,无言以对。

孙华东们的“水土不服”,引发了达州市决策层的反思:第一书记的帮扶成效,为什么和预期有落差?组织资源为什么没有充分转化为扶贫资源、组织活力为什么没有充分转化为攻坚动力?

“有的派而不选,舍不得优秀骨干;有的派而不管,派出去后不闻不问……”达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健一针见血,“不少部门在选派第一书记人选时,都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觉得这是锻炼新人的机会,将一些不懂农村常识、不会群众语言、不善基层工作的干部派驻贫困村,把扶贫攻坚主战场当成了单纯的‘练兵场’。”

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241名召回调整的第一书记中,35岁以下的有83名,非涉农专业192名,科级以下163名。

更有甚者,有的部门对第一书记日常履职的监管,停留在“年初发一个通知、年终搞一次督查”上,流于形式,致使“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

“曾经去一个村调研,发现第一书记不在岗,追问去向,村乡干部竟然帮忙扯谎打圆场,被当场揭穿。”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曾用“散、乱、差”来评价个别驻村第一书记的履职状况,“要么对村里情况一问三不知,要么擅自离岗不住村,履职不尽责,挂名不出力,这怎么行!”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