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校园思潮

2016-01-12 18:10:00 来源:湖南日报

评论

李民

李民 通讯员 摄

专家简介

李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学位委员会成员及学科评议小组成员,湖南省社科联第七届常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讯评委,教育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专家委员会成员,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评委,湖南省自科基金课题评委,兼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商贸发展研究分会会长。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曾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又一批学子毕业,即将步入社会。(资料照片)通讯员

又一批学子毕业,即将步入社会。(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高校如何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成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样板田、播种机,积极发挥育人功能,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主力军?为了旗帜鲜明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想潮流,去年2月9日,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试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宣传和培育践行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进行深入探索、阐述,尝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潮的路径,为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培育高质量人才提供坚实思想保证和有效实践历练。1月10日,记者采访了湖南师大党委书记、该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院长李民。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湖南日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也就是说,她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才能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因此,从国家实力的强盛和从民族灵魂的凝聚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应该是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吧?

李民:是的,这种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持续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在全社会凝聚价值最大公约数,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做不到这一条,就没有全民族的价值共识和行动合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

2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培育,是高校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

湖南日报: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高等学府似乎陷入了“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能轻德育”的误区。而我们理直气壮地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李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理解,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大学教育都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都无法离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脱离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孤立存在。我们的大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那我们就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现实需要。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校于去年2月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试图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雄厚的学科优势,组建由校内外知名人文社科专家、教授组成的研究队伍,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研究资源和力量,以建设高水平理论研究平台、学习宣传平台和实践转化平台为目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潮、凝聚师生员工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自觉践行、蔚然成风,进而为引导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湖南日报:“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该怎样从青年的特性看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李民:说起重要性,我要先介绍一下我们研究院成立后开展的一次调研。

为了求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去年3月开始,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牵头组建联合团队,开展了《湖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调查》。这次调查,充分考虑省内高校的区域性、层次性、代表性,以湖南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0份,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进行了系统深入调研,可谓规模宏大、抽样准确,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调查显示,湖南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关注度与整体了解度分别高达80.1%和77.7%,具体到12个关键词,知晓率均在六成以上。其中“民主”知晓率最高,为79.7%;友善知晓率尽管最低,也达到了64.6%。认同度方面,77.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21%)或“大部分”(56.1%)均是目前我们应该坚持与追求的。同时,70.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0.4%的大学生对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景持积极看好的态度。这说明我省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普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普遍能够比较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肩负的责任,普遍能够对党和政府倡导的正确思想给予支持。

但调查同时也揭示,仅有4.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达到“较高认知阶段”,而20.0%的大学生表示不太关注或很不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的大学生表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愿望不强烈或者是模糊的。

湖南日报:这个结果似乎有点差强人意,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还任重道远。

李民:是啊。青年群体是社会上既敏感又开放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人生充满希望,但在思想多元、价值观碰撞的客观现实面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人格正在走向独立,而又不得不屈从于社会世俗;他们开始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却又伴随着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要面对社会繁杂纷呈的复杂关系,而又面临自身阅历和能力不足……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当代青年人带来许多困惑、彷徨甚至失落,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年人来说,其负面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就都会扣错。“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作为当代青年人中知识层次最高、牵涉范围最广、示范作用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因而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又正好处在一个极为特殊、也是极为关键的时间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正好规划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建党一百年时他们30岁左右,建国一百年时他们60岁左右。可以说,未来三十年,现在的大学生就是中国社会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首先在当代大学生中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办学理念中,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此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大学生中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方向正确、后继有人。

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潮,要坚持“知行合一”

湖南日报:要践行必须信仰,而信仰源于认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平衡教书与育人,湖南师大的探索与启示何在?在于寓思于行、理论丰厚于实践吗?

李民:王阳明的《传心录》中有句话,叫做“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意思是说,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知行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我想,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同时提出的用意也在于此。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湖南师范大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学校于2015年初制定了《湖南师范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学校培育践行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明确要着力建设“学习型组织”、“课堂主阵地”、“宣传舆论阵地”、“学术研究与交流阵地”以及“文明创建”五个平台,要努力实现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服务人员作风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大学文化建设”四个结合,要不断强化“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明确职责,强化落实”、“健全制度、强化考核”三项举措。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校既坚持党委行政引领统筹,又鼓励相关部门创造探索,初步形成了多管齐下、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比如由党委宣传部牵头,通过建好、管好、用好校内各级各类舆论宣传阵地,特别是加大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体的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各个地方、各个人群和各项工作中的全覆盖。主流声音在师生中听得见、传得开、立得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校认真落实“三进”要求,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人文社科类教材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内容,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较为充分。由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牵头,坚持每年制定和落实《学生困难与问题解决方案》、《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结对帮扶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师生急需时、心坎上,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是深化理论研究。依托人文优势,先后出版了《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等学术著作20多部,推出《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教育读本》、《真善美的时代追问——学雷锋热点难点问题解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类读物、课外读本、中小学教材共10余部,发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道德阵地》等学术论文60余篇,还在学校主办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伦理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专栏,刊发了《构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路径》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四是巩固网络阵地。着力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团结协作的学生网络文化建设团队,努力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网络文化育人平台,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训话”为“对话”,变“带动”为“互动”,力求透过学生“眼球”直达其“心灵”,学校开发了星网、翔网、博客、手机报、微博、微信、校园电子信息屏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集群,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和日常生活所需,开展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系列网络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

五是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在长沙市望月湖社区、长沙县开慧村、绥宁县插柳村等地建立了道德实践基地、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专家学者不定期与各基地管理者、群众进行交流沟通座谈,指导道德建设。学校还配合各级主管部门开展了面向大学生、公务员、厂矿企业职工、普通群众的核心价值观大讲堂,以及“雷锋课堂”、公民道德建设专题讲座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打造了“文明使者”服务队、阳光教育协会“红日工程”活动、免费家教接力服务活动以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一批在社会上比较知名的德育实践平台。学校加强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通过安排固定的教职工集中学习时间、编辑拍摄播放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和途径,让大家熟知身边人身边事,传递正能量,引领教职工当好主人翁。广泛宣传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选、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最美画家段江华老师先进事迹,突出典型引领作用,强化了价值观榜样示范。

5 归根到底,要激励大学生引领全民族树立价值观自信

湖南日报:湖南师范大学的探索,可谓正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养成的肯綮。难怪去年以来,我们学校的做法得到了广泛赞誉。请问您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李民: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当今中国正在强国崛起的大道上迈进,它对核心价值观的呼唤就显得更加紧迫。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必须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自信作为强力支撑。而这种价值观的自信来自于社会主义中国展现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世代传承所体现的文化自信,同时,这种价值观自信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维护国际正义必不可少的伦理基础。

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昭示当今中国的现实,更映照当今中国的未来。在我国社会各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不能忽略大学生群体。归根到底,鼓励青年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随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引领全民族树立价值观自信,是当今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理应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