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和建库工作全面完成
2016-01-11 15:35:01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11日消息(记者张庶卓)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历时三年,已全面完成了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普查数据采集,并按标准时点全部统一核准,建成了国家级地理国情数据库,数据总量达到770TB,相当于7亿册50万字的图书。目前,普查已进入统计分析阶段,有望在今年形成成果并向社会发布。
自2013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以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级普查办恪尽职守、攻坚克难,5万余名普查人员夜以继日、艰辛付出,于2015年3月,全面完成了普查数据采集工作,实现了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无缝隙、全覆盖;于2015年7月,完成了标准时点统一核准,数据现势性达到2015年6月30日时点要求;于2015年10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查数据全部汇交至全国普查办,采集普查图斑数超过2.6亿个;于2015年11月,全国普查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
本次普查以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常态化监测为目的,在现有测绘地理信息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展。普查内容包括一级分类12个、二级分类58个、三级分类135个。顾及不同要素重要性、影像分辨率、行业需求等,科学设定采集指标,其中耕、林、园、草、水库(坑塘)、独立房屋建筑等重要要素采集指标最小面积400平方米;城镇区域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独立房屋等重要要素采集最小面积为200平方米。通过本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一是查清了我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基本情况,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湖泊、河流、水库(坑塘)、荒漠和裸露地表、冰川和常年积雪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二是查清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掌握其类别、位置、范围、长度、面积及空间分布情况。
按照张高丽副总理“做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情况分析和应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加快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发改委利用普查成果开展“十三五”市县规划试点,在试点成功基础上,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海南省以普查成果为底图,开展了全省“多规合一”工作;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及时将形成的普查成果应用于反恐维稳、应急等工作;黑龙江省将普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积极用于地名普查和农业普查等;此外,浙江、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将普查成果应用于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充分体现了普查成果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普适性和客观性特点,应用潜力巨大。
2016年,普查重心已转入统计分析和深化应用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基于全国普查数据库,开展国家级基本统计,形成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成果;编制完成普查公报、专报、皮书和图件成果;实现普查成果全面网络化共享;积极推进成果在国土空间布局、农业现代化建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保护、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的应用。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2)北京首次披露人口分布情况:超一半人口住五环外
- (2015-05-22)宁德市首次制订中职学校校历
- (2015-05-22)西藏1次提拔3名自治区副主席 国内尚属首次
- (2015-05-22)东南亚海上难民:缅甸展开首次海上救援行动
- (2015-05-23)古巴记者在白宫首次发问 美方发言人被指打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