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真实不应成为“新闻大战”的牺牲品

2016-01-07 11:50: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

在任何时代,真实性都应该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尤其是地震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不准确的信息传播很可能造成社会的恐慌和混乱。而且,媒体自身常闹乌龙也是品牌形象、信誉的损害。

“2016年01月04日14时30分03秒,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1月4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澎湃新闻发布江西九江发生地震的消息。随后,诸多新闻客户端纷纷跟风推送此消息。

地震消息报道之后,江西省地震局在第一时间澄清,没有发布任何地震消息,九江当地市民也均称没有发生地震。消息发出13分钟后,澎湃新闻官微发出更正,称“此信息为地震台网自动后台录入信息,后经编辑人工核实,此信息不实,向各位用户致歉”。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也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进行辟谣,而之前推送地震消息的客户端们又忙着删新闻、辟谣。

这样的情景是多么眼熟。2015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病重期间,各新闻客户端抢发李光耀逝世的消息的情形跟此次地震报道如出一辙。3月18日晚9时50分许,“新加坡总理公署发布关于李光耀逝世的声明”的消息开始在互联网上传出。随后,国内各大新闻客户端集体推送此消息。半个小时之后,抢发转发的媒体便开始道歉,称消息有误。后来发现,这则消息来自一位“推特”用户上传的“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通告”截图,网站通告事后被证实为假冒。

乌龙频发,与从业者的新闻职业素养有关,也与平台激烈的竞争有关。时效性是新闻的核心要素之一,及时报道新闻的能力,历来就是衡量媒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时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被奉为真理。媒体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了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可以随时发布消息,信息发布机制也更加灵活,具有短、平、快的优势,加剧了“新闻大战” 的激烈程度。使得各平台对时效性的追求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公众希望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信息,各新闻客户端还面临着公众压力,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既在情理之中,也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及时性需求的必然要求。否则,就有可能被用户抛弃。

但公众在乎谁第一事件发布了消息,更在乎是谁第一时间准确地发布了消息。并不需要重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的陈词滥调。在任何时代,真实性都应该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尤其是地震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不准确的信息传播很可能造成社会的恐慌和混乱。而且,媒体常闹乌龙也是品牌形象、信誉的损害。

6.9级地震不是小震,要查证清楚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登录国家地震台网,看看有无信息发布,或许联系九江当地的民众了解是否有地震发生,这费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首发此消息的澎湃新闻没有进行核实,之后纷纷转发消息的其他新闻客户端也省去了这必要的一步,不知道究竟是过于相信澎湃新闻的权威,还是懒得去核实。这其中不仅有新媒体,也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让人唏嘘。

互联网时代,“新闻大战”愈发激烈,优质的新闻内容和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传播能力是取胜的关键。虽然慢不一定意味着优质,但快而不准确、不真实的新闻肯定不是优质的内容。如何处理好快与真实、准确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说,都是一道必答题。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