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国经济:激活“供给侧”

2015-12-24 11:15: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评论

【光明日报·经济生活周刊·经济纵横·界面·聚焦“十三五”】

核心提示

■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对接和平衡

■ 长期看,供给侧改革旨在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 未来,供给侧改革将在多个领域有所动作

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

\

1、看需求:

消费倒逼供给升级

今年“双十一”,天猫进口商品吸引300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早前的预售阶段,天猫国际13个国家馆的进口食品被早早抢空,10个海外商家和品牌预售额突破千万元。近年来,国人的海外购买力屡屡震惊世界,也反映出我国长期存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由需求拉动,此前的宏观调控手段也多集中于需求端,即以大家熟知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不管是降息、降准还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投资,都属于需求端调整路径。

如今,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结构、动力和机制提出新要求。2014年前10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5.9%;而今年前10个月,这一指标降至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出口方面,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6万亿元,下降4.5%,其中出口下降3.7%,连续第5个月负增长。在拉动需求的“三驾马车”中,唯有消费保持稳定增长,今年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前三季度,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3%。

可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发突出。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双十二”全民购物狂欢节,也显现出民众强大的消费需求和强烈的消费意愿。要将潜在的消费意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支出,显然离不开供给支撑。而且,在当前世界经济走势低迷的背景下,侧重以需求端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运作空间已日趋缩小,收效有限。

与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应,供给侧指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和创新等生产要素供给和有效利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由需求拉动,市场重点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现在,市场要重点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谁生产出的东西好,谁就能占领市场,激发出有效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要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对接和平衡。”张立群说。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经济新趋向。需求政策效果的日渐乏力,迫使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供给提升。

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看来,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平稳落地。“我国需要适当扩张需求,但更需要理性的供给管理,通过创新来优化产业结构、调动消费需求。”贾康说。

2、看供给:

体系缺陷亟待修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粗钢累计产量为7.38亿吨,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45亿吨,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产能过剩引发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钢铁、铁矿石、煤炭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对整个PPI下降的贡献占70%以上。

尽管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仍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困境和有效供给不足的尴尬场景。

不管是节假日大量游客去国外“血拼”,还是当下代购潮、海淘潮的盛行,都说明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国内的供给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供给侧乏力导致供需矛盾出现。

谈到我国当前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总体而言,我国的供给体系呈现出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

“我国的供给体系具有外向型的特点,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有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而且可能无法转向内需。此外,过去国内的供给体系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致使有些消费流向国外。”在杨伟民看来,有些产业的产能已达峰值,即便扩大投资,需求也很难消化现有产能。

杨伟民认为,还有些产业已达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峰值,加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过快提高,也削弱了其盈利能力。高成本,已成供给端的致命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在增长阶段转换的大背景下,需求侧的刺激政策主要是防止短期内增速下滑过快,而不可能通过刺激政策使过剩产能不再过剩。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需求刺激政策,所刺激起来的很可能是短期内无经济效益,长远效益也难以确定的低效或无效投资。此外,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将严重影响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正因为当前供给端存在着种种问题,才更需以此为着力点深入改革。供给侧改革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专家们普遍认为,供给侧改革短期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3、看落点:

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6.3%,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8%,国企已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新的增长。

作为国企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通过供给侧调整提质增效已提上日程: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加快从非主业领域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贾康表示,中国经济应更注重中长期的供给侧改革,取代短期以需求调控为主的发展模式;破解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涨难题,实施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财税金融改革,不断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刘世锦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排除减税等宏观政策措施,但重点还是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要对减少产能采取果断管用的办法,并解决好“人”和“债”的问题;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由粗放经营转向精致生产,提高附加价值比重,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在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培育创新环境,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稳定企业家、科研人员的预期,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等。

事实上,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早有体现——不管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互联网+”,其目的都在于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让生产要素流向更需要的地方。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