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有一种为富之道叫“以散为聚”

2015-12-21 09:05:31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马尚田

老马价值观,有腔调的财经杂谈。

李白有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财神”陶朱公三次积聚钱财又三次散掉钱财的事迹,这千金散尽还复来,绝非虚言。上次,我们做的独家调查显示,陶朱公这种“轻财重义”的精神,94%的听众认为,依然值得今人学习。

有听众“一影城成”留言:“突然明白什么叫千金散尽还复来,钱是以散为聚啊!”这一领悟相当有水平。“聚”,是进取,是获得;“散”,是舍弃,是求全。表面上看,聚和散截然相反,殊不知,有一种为富之道叫“以散为聚”。

从历史资料来看,陶朱公三聚三散,绝非偶然。对财富的聚散之道,他是有清晰的认识的。陶朱公有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鬼为心机,手法活络。

从这一表述来看,陶朱公对财富的理解早已非同寻常,到达“诚信仁义”的道德层面,还进入懂取舍明进退的哲学层面。难怪,陶朱公每到一处都能如鱼得水,全身而退,留下千古美名。

老马以为,对于财富的聚散,从经济学角度看,是完整的一体,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从历史角度看,是客观的规律,没有一个人可以坐拥巨大财富不撒手的。但是,说归说,做归做,太多人聚敛钱财不遗余力,真到散财时还是舍不得,真正做到像陶朱公那般慷慨的,活得那么明白的,究竟太少。“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岂不是很没意思吗?

早有聪明人总结,财富聚散与身家兴衰之间是有“周期率”的。明朝有位思想家叫吕坤,曾经作了一个很有趣的“身家盛衰循环图”。这个图揭示了一个由贫致富,由富致贫的循环:困穷使人悔悟,悔悟使人勤苦,勤苦使人节俭,节俭使人富足,富足使人骄奢,骄奢使人淫暴,淫暴使人祸变,祸变使人穷困。有人评价说,此图不仅知人事,而且知天道。

以散为聚,这在儒家经典《大学》里的表述是“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儒家认为,在一个国家里,道德是立国的根本,财富只是枝末。所以,只顾聚集财富,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给国民,就会使民心归顺。

在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孟尝君。散掉了家财,赢得了民众的爱戴。

当然,这事也不是他主动为之,人家有个好门客,冯谖。这冯谖一开始到孟尝君那做门客,并不受待见,只能吃粗茶谈饭,算是门客里的“临时工”待遇吧。

但冯谖这人人不吃亏,屡次三番地主动要求给他加薪,提升待遇。孟尝君这个人也好说话,听说之后,也每每答应。后来,孟尝君要找个会计去薛地收债,冯谖就说了,我去吧,我来了这么久,也干点正事吧。

孟尝君当然高兴,接见了冯谖,哎呀,我这太忙了,您来了这么久,也一直没时间见你,这趟公差,有劳先生。

冯谖临了就问了,“那么,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可不含糊,套好车马,整治行装,带上契约票据动身了。到薛地之后,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并当场把债券烧掉。

很快回来交差。孟尝君感到很奇怪,这也太快了这个。

“债都收完了吗?”

“都收了。不仅收了,您家里缺什么也买回来了。”

“买什么回来了?”

冯谖回答道:“我私下考虑您家里多的是金银珍珠宝贝、美味珍馐,可您家里所缺少一点‘仁义’,所以,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给您买了‘仁义’回来。”

孟尝君无可奈何,只好算了。估计心里,也连叫倒霉,怎么碰着这么一主?

可是,他很快知道,冯谖的高明。过了一年,孟尝君落难了,到薛地去,当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他的到来。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给他做的一切,太有远见卓识了。也正是因为人民爱戴,最后他重新身居高位,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

千金散尽还复来,不过如此。老马感慨,任何财富最终都将回归社会,财富的聚散过程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的聚散,而是德行、信誉和人心的聚散过程。钱散掉了,大不了重头再来;人心若是散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