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乘用车产量突破500万辆之际 尹同跃回应行业质疑
2015-12-19 09:16:26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9日消息(记者孙叶 王利 满朝旭)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对于中国品牌汽车来说,12月18日是记入历史的一天,昨天(18日)奇瑞第500万辆汽车下线,这也是第一次有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乘用车产量上突破500万辆。
500万是什么概念?这么来说,北京机动车11月份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560万辆,这500万的概念相当于北京满大街跑的都是奇瑞。
在如今风云变化、强手如林的中国汽车市场,这家第一个过500万辆大关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对当今的车市、自身的发展以及行业的热点都有着怎样的研判?日前,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16年前的12月18号,当时那个“谋于陋室,成于荒滩”的小小汽车厂内也是掌声阵阵,那一天第一辆奇瑞牌汽车下线。奇瑞这个名字是尹同跃当年从一堆候选名字中挑出来的,意为“出奇不意,带着瑞气”,从1997年建厂至今,大风大浪,大起大落,奇瑞有过辉煌的战绩,曾连续10年的时间销量位于自主品牌的榜首,也没少走弯路,以至于长期亏损,而走到今天正是源于不断的学习和修正自己。
谈到奇瑞发展上经历的大起大落,尹同跃说,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早期我们高速发展,导致一些产品定位偏低,对于今天,我们走的很远了,做的很好,但是别人还是停留在对过去状态的认识,所以我们提出来体验营销,让人们在驾驶中体验我们在质量上下了什么功夫。对于如今奇瑞的定位,尹同跃表示,希望打造德国的工程师文化,像日本丰田那样追求“工匠精神”,做任何事情都是精益求精。而公司战略上就是要做品牌,品牌的基础就是把品质做的到位,对标研究国外好车,观致就是要瞄准德国的ABB(奥迪、奔驰、宝马)全方位的比,我们就是要找差距,缩小差距,最后让差距消失。
对标奥迪、奔驰和宝马的观致是汽车品牌里的小字辈,可却是行业里的一个大热点,自主品牌车企在国际的合作大多是和外国品牌成立合资公司引入成熟品牌和车型,观致比较特别,奇瑞与以色列财团合资,从无到有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成为了中国汽车合资模式中相当特殊的一位,而观致的团队来自大众、通用、欧宝、沃尔沃、福特、宝马等众多知名车企,当然,这钱也没少投,2013年11月观致第一款量产车型观致3上市,但是上市后因销量远远低于舆论预期而备受质疑,今年广州车展,观致推出了一款SUV车型观致5,业内评论不一,聊起观致,尹同跃特别有兴致。
尹同跃说,观致展示了整个豪华品牌的品牌建立和开发的精髓。过去一直以来期望“以市场换技术”,实际上核心技术永远都是换不来的,不靠自己不行。我们选择了一条非常艰难的路,但这条路给我们带来的价值非常大。观致尽管卖的不多,中国的媒体、中国的汽车人对观致发展速度有一点不太满意,去年大概6000多台,今年大概1万5千台,但是作为一个豪华品牌,在欧洲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完全正常的,外方合作伙伴并不着急,只不过我们中国什么都是高速度的情况下,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除了传统车型的研发外,最近这几年,很多中国品牌汽车都在研究新能源车,而国家的各方面政策都在鼓励新能源车的发展和使用,甚至十三五规划建议里也非常明确提到了新能源车的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尹同跃介绍了一些外界不了解的情况,“大家都在吹牛说自己是中国第一个做新能源的,我也吹把牛,我们是中国真正(最早)做新能源的,我们还没拿到国家公告的时候就开始干新能源了,1999年我们就成立了一个新能源团队专门开发新能源汽车,现在新能源的专利数是全球排名第三,大概现在有四款在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明年要上市两款,第一,国家的支持非常大,第二,环保会催化我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对新能源车的喜爱。”
对于汽车的发展趋势,除了新能源化外,汽车互联网化也是业内公认的一大趋势,近一年多来有的汽车企业开始尝试和互联网企业搞合作,自主品牌里比如北汽和乐视的合作,当然更多的还是争论,互联网企业会不会颠覆汽车这个传统行业,到底是“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
尹同跃认为,讨论“互联网+汽车”或者“汽车+互联网”都毫无意义,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产业打上去,解决效率问题,效率实际上就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或者是互联网的技术加上汽车的技术结合起来,让中国汽车的产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能够走在世界的前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可能性也是一个机会,中国有几个非常争气的互联网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嫁接,进行无缝对接,然后联合开发下一代智能汽车、下一代的新能源车。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8-11)奇瑞开展售后感恩活动
- (2015-12-18)奇瑞汽车成国内首家产量破50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企
- (2015-09-11)8月车市止跌:乘用车三连降 SUV救危局
- (2015-09-30)500万辆大众乘用车将因“排放门”事件返厂维修
- (2015-09-30)500万辆大众乘用车将因“排放门”事件返厂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