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清退“僵尸企业”考验改革魄力
2015-12-17 09:08:40 来源:央广网
作者丨刘霖聪
最近一段时间,来自高层关于清理“僵尸企业”的声音格外频繁。先是上个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后又,李克强总理在本月初的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对“僵尸企业”“绝对过剩产能”狠下刀子。
密集的声音正在传递出强劲信号,那就是“僵尸企业”大限已至。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算是“僵尸企业”?业内认为,“僵尸企业”指的是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但难以顺利退出的企业。目前,在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僵尸企业”相对集中。企业规模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行业产能过剩,是“僵尸企业”的共同特征。
我们都知道,“僵尸”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被演绎成害人夺命之物。同样,一个企业带有“僵尸”的特征,对市场来说,也附带着很多危险因素。
首先,僵尸企业占用各类资源却不产生与之匹配的效益,企业有名无实,特别是一些僵尸国企长期靠政府“输血”来维持,长年依赖借贷发放工资,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大大降低。
危害最常被提及的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9个季度上升,反映出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
另一方面,僵尸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这些国企牵涉众多的从业者与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地方政府只能继续输血,给予企业补贴。使得“僵尸企业”陷入了“死不了、活不好”的怪圈。不仅拖累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更是占用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延缓改革的推进。
僵尸企业不除,经济风险在所难免。但清理“僵尸企业”又有太多历史问题,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讲,清理“僵尸企业”必须壮士断腕,触及痛点。能否扎实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改革魄力和责任担当。
清理“僵尸企业”,地方和部门决不能懒政惰政、求稳怕乱,决不能再继续抓住既得利益、局部利益不放。只有把清理“僵尸企业”纳入到改革框架下,放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责任使命中去,才能盘活社会优质资源,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新趋势。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实际上正是化解产能过剩、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目标在于提质增效升级。这也正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环节。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11-20)国际金价创5年半新低 近半投资账户变“僵尸”
- (2015-11-21)中央要求尽快淘汰僵尸企业
- (2015-11-24)A股僵尸企业负债1.6万亿 12家增发募资超50亿
- (2015-12-01)陕西僵尸警车河边停4个月 回应:为省800元运费
- (2015-06-05)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耕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