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寂寥的油纸伞
2015-12-17 09:08:37 来源:央广网
陈列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已经做好的油纸伞,伞柄穗儿自然地垂下。
央广网北京12月17日消息(记者李谦 张国亮)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伞”的出现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汉字中,“伞”由五个“人”字组成,象征着多子多孙;客家方言里,“油纸”又与“有子”谐音,油纸伞被寓意为“早生贵子”。
诗人戴望舒曾倾尽短暂一生,寻找着《雨巷》里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普通人家,每到雨天,红、蓝、黄、褐各种颜色的油纸伞就会在小巷里绽放……
50岁的闻强兴从小生活在杭州乡下,油纸伞在他的儿时记忆里带着浓浓的油味儿,时常出现。他说:“修油纸伞的老头,基本上下雨天肯定一个担子挑挑来了,修——伞——哦。我们知道的!(修一把伞)才几分钱! 破掉的纸伞哦,拿出来他这么修,用柿子漆,一张涂一层,一张涂一层。 ”
仔细听:每一把油纸伞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声音,一开一合宛若一呼一吸,仿佛在讲述属于他自己的故事……
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为西湖和油纸伞留下了一千多年的伏笔。但翻开史料,杭州油纸伞的最早记载来自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史书上写:“余杭有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世代相传。”
余杭油纸伞非遗传承人刘有泉今年已经72岁了,在他的工作室,老人向我们介绍:一把纯手工打造的油纸伞要经过70多道工序:锯竹、刮清、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等。在伞面的制作上,余杭油纸伞选用了当地特有的桃花纸,在柿子漆里浸透。然后绘画,上桐油,最后悬吊阴干。
伞面之间夹着树叶,或在纸浆里直接加入,透过阳光看到伞面上叶子的图案,十分有意境。
这间工作室平时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纸伞技艺一直以来都是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学徒须3年方可出师。一把油纸伞从选竹到上油,纯手工要10到15天,一把小伞只能卖几十到2、3百块钱。制作周期长,利润低。做把油纸伞难度很高,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又苦又累工资又不高。
刘有泉老人说,这里基本上不产伞了,只是用于展示。现在的年轻人更很少愿意学,如今,他这里的学徒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
今天的西湖边上,仍然有卖油纸伞,但大多数都是游客买来用于拍照。作为杭州富阳油纸伞第二代非遗传承人,伞厂主人闻士善也有着同样的担心。他坦言,去年油纸伞年产量160万把。主要是日本,他们重视。国内消费者好像不是很感兴趣。日本一个300多家照相馆连锁店每年要油纸伞。他们的生意比较好,但同行都面临着生存问题。
细小的竹条在打孔机下小心地游移,这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心静程度。
闻士善的家和厂紧挨着,浓浓的中药味道已经完全掩盖住了原本的伞油味。无论这里每年每天销售多少把纸伞,选竹、熬制桐油、调制色浆、伞骨夹片这几道主要工艺还是要由他,也只能由他来完成。老手艺的精良和改良技艺的独到这些都让他痴迷。即便身体不适,但只要谈到纸伞,他的眼里就会有光。
记者和闻士善师傅一起来到了天堂伞集团的生产车间。总工程师龚大舒说天堂伞也一直在研发传统和现代工艺结合的产品。他们也在为老工艺打开销路出谋划策。
龚大舒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伞,现在多了一个互联网加的销售渠道,个人的信息采集在雨伞上面,把它提升附加值。
闻士善感叹,传统工艺只能走精品路线,如果不走精品路线,肯定死路一条。他向记者介绍,他目前有12个工人,儿子25岁,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对做油纸伞不感兴趣。儿子说做伞太辛苦,赚的钱好像也不多。他野心大,要赚大钱。其实做伞很辛苦。比别人一般的活付出太多,收入真的不多,所以这个活儿,不太有人愿意干。
闻士善最后说,他已经离不开伞,如果说不做可惜了,所以这辈子肯定是做伞了。
细心绘花的余杭油纸伞老手艺人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12-01)[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神谝陕西
- (2015-12-02)[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四川“好巴适”
- (2015-12-04)[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徽州韵味
- (2015-12-14)[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风土人情捏出的瓦猫
- (2015-12-15)[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手暖良材木 心斫千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