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信托业分级体系出台 信托业进入调整重塑期

2015-12-16 17:39:58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导读】《信托公司行业评级指引》发布,行业分级体系出台。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信托业进入调整重塑期。

央广网北京12月1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历时两年多时间,信托公司行业评级终于尘埃落定。

今天由中国信托业协会组织制定的《信托公司行业评级指引(试行)》正式发布。这是协会首次推出对信托公司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具体办法,也是协会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的重大举措。

该行业评级按照信托公司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增值能力、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评判,评级结果根据各项评价内容的量化指标得分情况综合确定,将信托公司分为A、B、C三级。信托业行业分级体系出台,能否带领行业走向良性发展,引领行业做大做强?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我们看到此次信托行业评级内容包括信托公司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增值能力、社会责任四个大方面。其中资本实力28分、风险管理能力36分、增值能力26分、社会责任为10分。评级结果根据各项评价内容的量化指标得分情况综合确定,大于等于85分为A级,70分以下为C级,中间为B级。对于这个评价体系,您认为体现了什么原则?会对信托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董登新:这一信用评级体系很显然是把风控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所以给予它最大的分值和比重,其次才是资本实力、成长性和增值能力,另外还肩负了社会责任。此外,这样一个评级体系也有着较强的包容性。

经济之声:对于这个分级体系,也存在不同声音,有观点认为信托飞速发展近十年,各家信托公司个性比较鲜明,业务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按同一指标衡量,部分规模小但独具特色的信托公司在评级表现中吃亏,一旦向社会公开评级结果,难免会为公司带来不好的结果,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董登新:这一看法没有意义,这种担忧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我们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里,我们很明显没有把规模放在首位,也没有把资本实力放在首位,而是把风控能力放在第一位。公司的风控能力不会因为其规模大小而产生差异,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把风控摆在第一位不论是对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所以我们不必有这种担忧。

经济之声:分级体系会不会带来未来信托业的兼并潮?

董登新:信托业过去大多还是做传统的渠道或者传统的业务,目前很多信托机构都在纷纷转型。无论是大机构还是小机构,转型的主要方向还是包括个人的财富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以及私募投行业务等方面,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信托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而这方面最大的监管短板就是风控,所以对风险控制能力的监管是未来信托业安全的首要监管目标。因此,我们一方面会给予信托创新发展的空间,同时我们也会加大监管,尤其是风险方面的监控。

经济之声:根据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3季度末,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15.62万亿元,不良率0.69%,从这个数据看,目前信托业整体风险是不是还比较小?

桂浩明:目前大多数信托产品的购买人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也就是要刚性兑付,也就是说你不能把坏账转移到投资人身上。最近也陆续出现几个信托公司由于产品出问题而不能按期支付本金利息的违约现象。但是总体上,目前这种刚性兑付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打破,很多信托产品之所以能够很快被销售,主要也是和它刚性兑付的潜意识有关。所以尽管不良率不算很高,但是大家也会把它提到一个比较高的比例。另外,信托在理论上只是赚取差价或者管理费,这笔费用应该不高,所以它更多的是通过管控来收取费用,所以一般两单的坏账很可能对它整个经营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

经济之声:从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15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来看,2015年三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环比增速从2季度10.1%剧烈下降至-1.6%,这是信托业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信托行业将结束此轮快速增长,进入结构调整和行业重塑期?

桂浩明:应该有这方面的一个问题,这几年信托呈现出野蛮增长的态势,发展的非常快,但是与此同时,特别是自今年以来,信托业的一个重大发展都是建立在和资本市场高度相关,并通过给资本市场提供伞形信托、优先劣后的产品投资,这是用其他形式间接入市。所以很多信托产品这一段时间都是在股票市场。三季度以后股票市场出现大跌,所以很多信托就没有能力再继续发行这样的品种。另外,股市的降温也减少了大家对信托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央行不断降息,这也使得市场中的无风险收益率处于一个下降通道。所以信托业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