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一线教师点评语文教材“太落伍” 专家议论:有些片面

2015-12-14 18:29:3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一名安徽中学教师提出的“选材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引发网络关注。这名教师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示,目前在用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已经脱离了当前的现实,现当代作家作品涉及较少,所选文章远离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本的阅读兴趣持续下降,甚至影响了语文教学。

这名老师呼吁,应当在语文教材的修订中使其选择更符合时代潮流,改变其中成人化色彩过于浓重的问题,从而编写适合学生学习也受到学生欢迎的课本。我们的记者今天也就这个话题采访多方观点,这名老师提出的建议,有没有道理?可不可行?

这不是赵成昌第一次撰文探讨有关语文教材编写的话题,在他看来,语文教材选文仍然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被古文和近现代作品包揽,而缺乏当代作品,其阐述的内容、体现的含义往往不能被学生们很好的理解,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它主要就是太过时了,反映的时代和学生的生活是脱节的,这样就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影响教学。”

赵成昌认为,当前我国文学发展很是繁荣,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教科书选文本应放开怀抱,将这些作品纳入选择。

他说,经典不等于是说就是古代作品,或者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就属于经典。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人性化,学生跟着自己的生活环境长大,有的时候觉得文章太远了,没办法理解,当然不敢兴趣。他曾经调查过,学生现在主要喜欢励志类的文章和有故事性的文章,当代作品也是有经典的。

不过对于上述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劳凯生认为,有些片面。

劳凯生说,语文教材哪一类的文章应该放多少,要看现在语文教材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应该帮助学生在哪一些方面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来选择。

事实上,语文教材的经典性和当代性,一直以来都是难解的话题,而如何选用合适学生理解和思考的选文,更是让人们久久争论。2013年,人教版初一教材中删去了鲁迅先生《风筝》等文章,就引发不小得争议,史家胡同小学语文老师张聪坦言,语文课本承担的作用较多,不能单纯从一个角度来定义。

张聪说,我们选择的教材,其实很多是帮助孩子学习语言的范本,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引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很多文章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具有一种经典性也好,或者具有大家的共识也好,集中在文本上面,承担去学习怎样运用语言的作用;另外一点,教材当中的文章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这种文化价值其实也应该是一种社会的共识。它本身也不应该是跟着风随时去变化的,很多我们现在很热的东西,不一定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共识。所以这就是语文教材的公用,不是一个文学选本。

张聪建议,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当然可以纳入到学习之中,而不必一定要被纳入教材才可以教授。

张聪说,现在在教学届有一个变革,以前是把教材当圣经一样对待,那是我们唯一使用的承载教学内容的东西,甚至有时候就把教材等同于教学内容。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老师首先应该突破教材局限。教材本身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无形的内容隐藏在其中。目前我们的教材越改越好,越来越能贴近孩子,但是即便现在,该教材要经过层层把关,很个人化的东西会被删掉。现行状况下也有办法能把语文课教好。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