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政委: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取得初步效果

2015-12-08 09:40:27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司法救助难是长期困扰政法机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些刑事犯罪案件、民事侵权案件,因案件无法侦破或被告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致使受害人及其近亲属依法得不到有效赔偿,生活陷入困境,可谓“雪上加霜”。这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近些年来,各地政法机关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开展了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法涉诉信访救助、执行救助等工作,但由于政出多门、工作不规范、救助资金缺乏保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中央政法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7日)表示,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两年来的努力,国家这项制度已在全国基本建立,结束了我国没有统一完备的司法救助制度的历史。未来,符合条件的人可以申请国家为你“雪中送炭”。

湖南永州市的蒋女士2008年8月,和丈夫在菜市场摆摊卖菜时与人发生争执,丈夫被杀,犯罪嫌疑人三年后落网,被判死缓,赔偿损失5万元,但因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无法执行。家里顶梁柱没了,自己长期患病,上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年幼的女儿正在读书,去年11月,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蒋女士提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湖南省政法委执法监督室主任陈代龙介绍,经审批,永州市财政拨付了3万元、冷水滩区配套拨付两万元国家司法救助资金,联合对蒋家给予救助。在永州市委政法委的协调下,县政府还为蒋家5口人解决了低保,所在乡镇从2013年开始,每年为其两个女儿解决3000元助学金。

在2014年,全国一共有80042名象蒋女士一样身处困境的当事人得到了国家的司法救助。

中央政法委队伍建设指导室主任许尔锋介绍,依据去年1月,中央政法委、财政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对受到刑事犯罪侵害或者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四类人群,由国家给予适当经济资助:受到犯罪侵害导致死亡的、伤残的、急需医疗救治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受到打击报复的举报人、证人、鉴定人;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人员;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

司法救助,坚持辅助性救助的原则,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特定案件当事人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对同一案件的同一当事人只进行一次性救助。对于能够通过诉讼获得赔偿、补偿的,一般应当通过诉讼渠道解决,此外还要坚持公正、及时、属地救助的原则。关于救助标准,许尔锋介绍,救助标准主要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以案件管辖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准,一般在36个月的工资总额之内。需要考虑救助对象实际遭受的损害后果、有无过错以及过错大小、个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还有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但是无论哪种情况,救助金额都不得超过人民法院判决的你应当得到的赔偿总额。

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了国家司法救助的具体实施办法。去年和今年,中央财政每年下拨7亿元的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救助资金从去年的17.7亿元增长到今年的22.4亿元。作为司法输送温暖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2014年,各地实际使用救助资金16.6亿元,救助了80042名当事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刑事诉讼法研究所所长宋英辉教授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数字。宋英辉说,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从被告人处获得赔偿的比率非常低,根据以往在8个区的法院调研数据,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能够获得赔偿的比例最高为33%,最低的只有0.5%,有大量案件的被害人难以获得赔偿。《意见》出台后,对保障被害人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宋英辉分析,司法救助制度被冠以国家的名义,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维护司法公信力,既可以解决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以后临时的生活困难,也可以防止激化矛盾,防止被害人因为经济困难导致的过激行为,对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都有意义。

司法救助制度下一步有哪些安排?中央政法委队伍建设指导室主任许尔锋透露,中央政法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其他救助制度的衔接机制,比如社会救助、法律援助、诉讼费减免、等等,整体打包,共同兜底,让当事人生活可以获得基本保障。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