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徽州韵味
2015-12-04 08:15:24 来源:央广网
胡留芳老人给记者唱起徽州民歌
央广网徽州12月4日消息(记者张秋实 王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方言,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岁月流转,熟悉的俚语却正在改变。让我们一起,找回故乡的声音,续写缕缕乡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第一季聚焦“方言”,今天播出第五篇:《徽州韵味》。
一大早,72岁的胡留芳跟老伴打了招呼,就匆匆赶往市里。作为徽州的“发音人”,录制方言这件事既让他意外更让他得意。
翻过群山环抱的村子,越过潺潺的溪流,一个半钟头后,胡留芳老汉见到了今天负责帮他录音的小胡。简单的问候后,胡留芳走进录音棚,开始了他的工作——将普通话转化成地道的徽州祁门方言:“现在我来读一段口彩,新娘子结婚时候的。一对烛火亮堂堂,恭喜新娘与新郎。百年夫妇今相会,早生贵子状元郎。”
一年前,黄山市档案局启动了徽州方言语音数据库采录工程。在全市选定70个方言点,112个发音人,录制最“土”的徽方言,建档存储:“我们在抢救保护和深度挖掘中,这些语音发言人还能找得到,如果再推迟的话也就很难找得到了。”
黟县宏村
这首rap名叫《我们都是黟县人》,歌词中唱到的:“没有办法,黟县旅游就是发达,西递宏村让你玩得舍不得回家。”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这片古称徽州、现在叫做黄山的旅游城市。他们弄不清,简单的一句“欢迎您到徽州玩”究竟有多少种说法。
徽州方言被语言学家称为“中国语言活化石”、也是最复杂、最难懂的方言。一个不足两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往往因为一座山、一条河的阻隔,语言便千变万化。徽文化研究者徐艾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当一只猫在徽州旅行》。他介绍,假定一只猫在徽州旅行。当它从休宁、祁门、黟县转悠一圈回来,恐怕连它自己也不知自己叫什么了。当在休宁的时候,它听见人家喊它:“民,民,民。”到了祁门的时候,虽然相隔不过几十公里,可是人家不再叫它“民”,而称它“棉”,听起来好象是自己在叫。从祁门转回到黟县那山旮旯,人家又不叫它“棉”了,而是“命、命”地吼叫着,就像自己发怒的时候叫的那样。
有着“吴头楚尾”之称的徽州,环山闭塞,让徽州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数学老师出身的钟海军出版的《休宁词汇考古》,一个举例就是南宋徽州理学大师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钟海军称,最典型的这个地方“他”,用渠表示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渠”就是“他”,休宁没有“他”字,第三人称就是“渠”。
安徽省徽学会理事许琦曾经在田间地头采集到一首徽州小调《十绣鞋》。她介绍,小调讲的是一个徽州女人对丈夫长期在外经商,对丈夫思念的心情,她绣鞋唱出思念丈夫的心情。
在她看来,当年不论是肇始于徽班进京的京剧,还是纵横江湖几百年的徽商,也得益于徽州方言的文化基因。在徽帮靠脚板走天下的征程上,多少误会、多少生意,就在一句简单而亲切的乡音里一笑而过,握手达成。
许琦介绍,徽州民歌是调解情绪的,比方说高兴的时候我唱一个,不好的时候也唱一个。徽州民歌确实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没有可以印出来的谱子,都是通过传承人口口相传传下来的,它就是用原汁原味的徽州方言唱出来的。
百年后的今天,徽学、徽文化依旧是文化界的显学,与他们的兴盛相比,作为徽文化载体的徽州方言却陷入尴尬。黄山市档案局局长田玉峰无奈的是,方言生存的根基开始动摇。他表示,语词丢失,在语音上越来越不够标准,与原先的徽州方言有很大不同。比方说以前中午就是当头,就是日头啊,现在来讲的话就是吃午饭,就把原先的当头去掉了,这个词语就慢慢就从口语中丢失了。
没有什么比徽州话更能让一个徽州人迅疾地回归到徽州味道了,这比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更经得起风吹雨打,更加余韵悠长。黄山徽州文化研究院理事胡时滨说“过去说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成了鬓毛未衰乡音改”,所以他极力推动将方言纳入黟县高中教学大纲。在他看来,不管身处何处,当徽州话讲起,一下子就会把自己从异地他乡的浮躁寂寥打回江南的梅子黄时雨。
胡时滨说,在他们的学校里尝试着这样的传播,在幼儿园进行传承。方言属于语言的一种,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现象,就像一个碗一样,里面可以装菜装饭,打破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假如徽州方言没有了,研究徽州方言没有基础、纽带。
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徽州民歌传承人凌致远正一句一字地教着一群小学生学习祖先吟唱过的徽剧。而徽州方言承载着的徽州印记,就在这独具韵味的唱腔中,流淌在这些娃娃身上,承接过去,走向未来……
黄山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胡乃玉表示,第一,古,因为它有很多古老的元素在里面。第二,多,在黄山市就有70多种方言。
李丽娥表示,徽州的方言就是,很直接。天亮了,就是天光,表达很直接很口语。
胡时滨表示,徽州语言是粘合剂,一个人出去带走了家里的很多人,这个亲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就是靠语言。
黄山学院老师王琳表示,(徽州方言)非常令人着迷,像大年初一吃面条,就叫长长利事,其实这是一个口彩,一个单纯的名称背后,它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寓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11-25)一路向东:旅行故事自驾古徽州探访南屏倚南别墅
- (2015-12-01)[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神谝陕西
- (2015-12-02)[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四川“好巴适”
- (2015-05-23)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文化与传媒分会
- (2015-05-26)魅力野三坡 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