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慈善的最高境界 是让他人手持火炬

2015-11-27 11:54:03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天冷了,那些流浪汉们,怎么过冬呢?

有一位美国3岁男孩Patrick McClung,最近无意间听到妈妈讨论无家可归的人,一下子整个感觉都不好了。他问了很多问题,接着泪如泉涌,陷入无法自拔的悲伤中。他妈妈说,Patrick可能第一次意识到有人没有家,所以“内心很受伤”。

哭过之后,小男孩决定自己亲手解决这个让自己伤心欲绝的问题,他要给流浪汉们送礼物,他发起了一个慈善活动,叫“庇护所行动”。他说:“我不想让他们睡在纸板上面。”

他把需要的东西写在纸板上,然后和妈妈一起在小镇上面放了很多收集衣服的箱子,希望人们捐出一些衣物和日化用品。为了获得物资,Patrick还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火车卖给了好朋友,然后用钱买了给流浪汉需要的东西。

这个3岁美国男孩如今火了,满世界都在传播他的故事。他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人之初,性本善”。

在加拿大,这样的事件也在发生。8个孩子,一起走上哈利法克斯的街道,把一件件棉衣绑在电线杆上供无家可归者自由取用。那上面还挂着一张小标签:我不是遗失物,如果你此刻正被困在室外,并且感到很冷,请把我穿上取暖……

这其实是一位孩子家长为八岁女儿策划的生日庆祝。据说当孩子们用了一个多小时把这些衣服都固定在了电线杆上,完成这项工作回到车上的时候,都冻坏了,吵着要暖气,这也让孩子们更加理解那些流浪汉的辛酸……

无论是自发的行为,还是大人组织的,这些小朋友都是好样的。他们温暖了无家可归者,也温暖了我,更温暖了这个冬天。让我想到一首诗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孩子们似乎在用实际行动提示我们,对待身边的同胞,对于那些需要救助的无家可归者,你们大人是否真正尽力了呢?

就在上段时间,中国民政部部署了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要求各地必须及时对受助人员开展寻亲工作,不得不闻不问、一拖了之;要求各地密切关注天气气候变化,让每一个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及时得到救助。

我们知道,在国外,特别是会经历寒冬的国家,很多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御寒应急机制,及时发布寒潮警报、开放防寒庇护站、搭建应急帐篷、给流浪者送衣送食。不过,尽管采取各种办法救助流浪者,任何国家都未能实现全覆盖,应帮尽帮,让流浪汉真正停止流浪。这时候,官方救助怎样才算真正尽力呢?

我想到这么两位,胡某跟江某,两人老家在黑龙江大庆,因家庭变故在合肥流浪。今年寒冬腊月,两人跑到当地救助站求助,想让工作人员帮买去海南的火车票,说“挨了三天的风雪,冻得受不了。”救助站的做法是,帮两人买了返回大庆的车票,给送回原籍。救助站的做法被热议,虽然符合规定,但网民说,为啥却让人有“补刀”的感觉?这样做真的好吗?

的确,我们要问,如何积极主动地去救助流浪人员,设身处地为救助对象着想,如何救助才是有温度的救助呢?

再说说社会力量的救助。我们知道,社会力量尤其是个人慈善者能弥补官方救助的不足。就在上几天夜里,江西南昌气温骤降,一些热心市民开始自发地向流浪人员赠送大衣和食物。单是在中山路、胜利路、坛子口立交、铁路二村等地,就为10多名流浪人员送去温暖。

但,怎样的救助,才算真正尽力了呢?我很欣赏慈善机构圣蒙果的做法。2013年开始,圣蒙果在伦敦建立了一所矫正学院,为露宿街头的流浪者们提供实用技术课程,帮助他们重塑自力更生的信心。其中,最受欢迎的课程是如何重拾自信及建立自尊。学校工作人员认为,流浪街头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临时性的救助,而是掌握能够帮助他们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长。

老马以为,慈善的最高境界,不只是照亮别人,而是让他人手持火炬。(评论员马尚田)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