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劝父莫离婚留守儿童:定会尽最大努力保住完整的家

2015-11-26 11:28:34 来源:工人日报

评论

\

\

小霞写给爸爸的信件。

\

对着信件发呆的小霞。

“即使很难见到爸爸妈妈一面,我仍有一个完整的家。”沉默良久后,小霞双手紧扣在一起,压抑着眼里噙满的泪水,从喉咙里使劲挤出了这样一句话,目光空茫,不知看向何处。

驱车一路环山翻越崎岖,沙石路颠簸异常,尽收眼底的是联排低矮房屋,年代久远的小卖部,地头堆成小山的红薯,还有临街布满灰尘的橘子树……这是四川资中高楼镇共家村与城市的距离;父亲常年在新疆打工,身患尿毒症的母亲为享受医保政策“被困”江西老家,自出生之日便与父母聚少离多,这是留守在共家村的小霞与“家”的距离。

一个月前,这位远在四川资中村落的11岁留守女孩,以一封劝父莫离婚的手书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亲爱的爸爸:您好!您的身体还好吗?工作忙吗?我很想您。

我们进行了一次月考,考试成绩不是很好,可能你会很生气。爷爷每天都在为您的事操心,身体也越来越差,病也严重了许多。

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您做错了一件事,我虽然这方面的事情很不懂,可是我也不是三岁小孩,别再提出和妈妈离婚的要求了……就算妈妈不在了,至少有您陪着我,我也就满足了。”

这是小霞无法当面对父亲说的心里话。母亲身患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远在新疆打工的父亲拼命赚钱为妻子治病、贴补家用,苦撑3年后终在疲惫不堪中希望通过离婚得到解脱,当小霞透过爷爷的只言片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试图通过书信寄情挽留父亲。由于没有准确的邮编和地址,这封令见者潸然的信最终由班主任尹树彬通过微信转交给了小霞爸爸。

“我很爱爸爸,也很爱妈妈,失去任何一个都受不了。”在同龄孩子里,小霞显得又瘦又高,一头长发干枯毛躁,黝黑的俊俏脸庞眼神忧郁,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从喉咙里送出来的,声音很小又囫囵不清,许是紧张情绪难掩,与《工人日报》记者交流过程中,总是双脚轮换点着地面,局促又不安。

还没有断奶,父母就远赴他乡打工,从小到大只有爷爷一人陪伴身边,未曾有一次与爸爸妈妈在春节时团圆,开口说第一句话、抬脚迈第一步路、动手写第一个字……好像人生开始的每个“第一次”都只能在父母的缺席中匆匆走过,能够盼来父母的同时回乡成为近乎奢侈的梦,这是小霞的过去,也是她的当下。

“大人的事我不懂,但无论怎样也不至于到离婚那么严重,这是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尽管只有11岁,但小霞很少的话语里却透露出远超城市孩子的成熟,“虽然现在很难能见到爸爸妈妈,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家,我想要的并不多。”小霞说,她很理解爸爸的辛苦,妈妈的病需要很多钱,去年自己又做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上学、吃穿都要都靠他一人支撑,但仍希望爸爸能“再咬牙坚持几年,等到自己长大后与他共同赚钱养家”。

“一个不用很富裕的家,能够吃饱穿暖,有爸爸妈妈,这样就够了,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保住自己完整的家。”说这话时,小霞第一次抬头与记者目光对视。

小霞的老师尹树彬说,她班上的留守孩子,都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曾多次骑着摩托车大街小巷帮助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苦口婆心劝说抑郁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其实老师照顾学生无可厚非,可是万一出点什么事,该怎么向家长交代?”

“希望父母能够考虑至少有一位守在孩子身边,因为孩子想要的爱,我们这些外人真的给不了。”这是离开共家村小学时,尹树彬对记者说的话。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同样的一句话,记者也曾在共农小学校长、高楼镇镇长、县妇联主任和工会干部等诸多对留守儿童施以援手的人口中不断听到。

四川资中县高楼镇镇长刘昌明说:“资中县算不上是留守儿童的典型重点地区。但要看到的是,正是这些散落在乡村各处的无助孩子,构成了中国近1亿留守儿童大军。”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他们的茫然无措、对完整家庭的期待、对父母之爱的渴望。

“ 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工程,当然好的办法就是把父母留在家乡。”刘昌明对《工人日报》记者说,外界在更多时候只能是在权责范围内的帮扶,始终无法走进留守儿童家庭,而他们真正缺少的是来自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记者 高柱 李娜 文/图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