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筑牢中国经济的信心
2015-11-26 10:43:32 来源:人民日报
在完善“堵歪门”的基础上,更应构建“开正门”的正向激励体系,大胆树立起一批有改革能力和改革勇气的新型官员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做主旨演讲时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是对中国经济整体形势的重要判断,是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脉络的方向指引。
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阶段的一年,GDP增速的“破7”以及下行压力,让一些“唱空”中国的声音调门越来越高。事实上,本轮经济探底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萧条期有本质区别。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在低迷中有繁荣,在疲软中有新气象,在旧动力衰竭中有新动力,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以及经济增速筑底的关键期已经到来,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疲软中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在探底中开始筑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信心,更来自于转型升级的决心、深化改革的力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过去实现“量的积累”、成就“规模优势”,靠的是改革,在将来实现“质的突破”、完成转型升级,仍然要靠改革。
用改革筑牢“中国信心”,应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启动存量调整。产能过剩带来的利润下滑,“僵尸企业”导致的资源浪费,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吸金黑洞”,而且加剧了其他企业的经营困难。不消化存量,就难以做优增量,更不可能实现“去泡沫、去水分、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能否有效解决这些存量问题,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因素。
用改革筑牢“中国信心”,应该构建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形成促进改革的用人导向和社会氛围。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在完善“堵歪门”的基础上,更应构建“开正门”的正向激励体系。当前,各级政府官员特别是基层政府官员“懒政”“庸政”现象不断蔓延,政府改革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有所降低。逐步建立适应新常态、以正向激励为主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大胆树立起一批有改革能力和改革勇气的新型官员榜样,塑造更加光明的新型政商关系,才能形成愿意改革、能够改革、敢于不断探索的干事氛围,为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
回首改革30多年的历程,中国经济总是在应对问题中不断成长。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存在正是转型的契机,也是改革的希望。时和势都在我们这边,只要坚定“中国信心”,坚持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在探底中反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摘编自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发言)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8)贵阳数博会七论:对数博会的喝彩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 (2015-06-25)美国将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 (2015-07-20)“一带一路”成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2015-09-13)国研中心主任李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形成
- (2015-09-16)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国经济发展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