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北京一套牌QQ遇路查后闯卡撞车伤交警案开庭

2015-11-20 17:43:1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记者孙莹 马喆)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硬闯交警路面检查关卡,冲撞拦截的警车和社会车辆,被警车在闹市区中追逐,被逼停后司机下车徒步逃逸。这险象环生的一幕既不詹姆斯·邦德在执行特殊任务,也不是电影《碟中谍》的片段,而是发生在首都北京的真实场景。

今年3月8日,一辆红色小轿车正在接受北京交警现场执法,司机非但没有停车,反而多次加大油门前进、倒退车辆,硬生生地从前面两车之间的缝隙中逃走,随后快速驶上了长安街。这“疯狂行为”的视频曾在网上被大量转发。看过的人都不禁会问:司机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强行逃走?今天,北京西城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

今天上午,犯罪嫌疑人李强在法警的押解下步入北京西城法院的审判室。今年27岁的李强身穿白色运动上衣灰色长裤,坐在正对着审判长的被告席上。法庭调查阶段,西城检察院工作人员作为公诉方,对李强3月8日硬闯交警检查关卡、驾车强行逃跑等行为进行了法庭询问:

公诉人:当时开的是什么车?

李强:奇瑞。

公诉人:红色奇瑞是吗?

李强:对。

公诉人:车牌号是多少?

李强:当时是套牌。

公诉人:为什么要套牌?

李强:因为进京还得办证,占个小便宜,没想到会这样。

公诉人:你先是走了应急车道,是吗?

李强:对。先是走了应急车道。

公诉人:然后呢?

李强:看到前头有交警,我就错过来了,我到交警跟前的时候,他让我靠边停车,我当时真想停了。交警他拦后面的车好像是,他说走吧,我以为他想让我走呢,我就直接想往主道上并嘛。

但是,李强的表述和公诉方现场出示的交警执法记录仪的画面并不一致。执法仪显示,在交警要求李强停车时,他前后多次加大油门前进、倒退车辆,并利用前方两车辆之间的空隙强行通过,通过时车辆之间碰撞、刮蹭的声响清晰可见。当公诉人提到有执法记录仪器后,李强才道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公诉人:李强你认罪吗?

李强:认罪。

公诉人:认罪就好好的把这个客观事实,客观陈述,因为这个过程都有录像,警察过来你慌什么呢?

李强:说句心里话我毕竟也是个套牌嘛,心里肯定慌了。

公诉人:警察让你靠边停车,你没有停,然后呢?

李强:然后我就前后倒了几下,有个空,我就跑过去了。

公诉人:当时路上的车多吗?

李强:我前边就有两辆车,后边也有车。

公诉人:你过去的时候路是堵着的,间隙不够一辆车通行,你从两人之间撞过去的。

闯过了交警的检查关卡后,李强驾车从复兴门桥右转,快速驶上了长安街。民警驾车拉响警笛在后面追赶,并在前方路口部署警力阻拦。在车流量大的西单路口,李强驾车闯红灯通过。这辆红色的奇瑞QQ车最终在六部口路口停下,李强下车逃跑。执法记录仪清晰记录了李强逃走的路径,民警堵截车辆,以及民警快速奔跑、追赶李强的过程。

在法庭上,通过公诉人和李强之间的对话,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还原,李强驾车逃走和被警方拦截、抓获的全过程。

公诉人:你逃跑的过程中后边一直有警车追你知道吗?

李强:到红绿灯我看有警车过来了,前面有辆车,我车往后面倒了一下,往右转了,右转我看人太多了,我就靠边站那儿了。

公诉人:当时你车停下来之后呢?

李强:我看到警察过来了我也害怕吧,特别的慌下车就跑了。

公诉人:下车就跑了,怎么下车跑的,开的是副驾驶的门,当时是警察过来之后直接把车贴着你的驾驶员这一侧的门直接给你堵死了,然后你就下车从副驾驶位置逃跑了。

整个过程中,两辆社会车辆和一辆警车损坏,两名执勤警察受伤。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对于车辆套牌的普通违法行为,李强需要做出强行逃避警方检查、被警方围追堵截等疯狂举动吗?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藏的案情?在法庭上,公诉人也问出了相似的问题:

公诉人:你当时除了是因为怕是套牌车怕被拘留,是不是还是因为有个故意伤害的案子,民警正在找你。

李强:因为我以前确实有个故意伤害,因为警察也没有找过我,所以我就,在预审的时候问我的时候我才说,我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我已经被警察放在网上了。

据了解,就在事发前的半个月,李强曾因琐事在北京与张某发生争执,持酒瓶殴打对方,张某鉴定为轻伤。涉嫌故意伤害罪的李强关闭了手机,逃避警方调查。因此,在审理过程中,公诉机关涉嫌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全罪、故意伤害罪两项罪名为由,对李强提起诉讼。

检察院工作人员:被告人李强实施了抗拒民警执法,在天宁寺桥拥堵路段不管不顾冲撞社会车辆行为,实施了冲撞社会车辆及拦截的警车的行为,实施了在人员及车辆密集的西单路口闯红灯的行为,实施了在民警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从天宁寺桥至六部口驾车快速行驶的行为,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特征。

目前,犯罪嫌疑人李强主动赔偿了社会车辆等损失。在法庭上,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悔意。但是本案没有当庭宣判。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