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高管离职调查:有所增加但未成“潮”
2015-11-19 15:33:07 来源:中国青年网
自去年8月底央企薪酬改革方案被审议通过之后,就有媒体报道该方案或引发央企高管“离职潮”。一方面是方案所涉及的72家中央管理企业的负责人的离职;另一方面是该“限薪令”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央企下属上市公司高管等产生“离职潮”。
目前,并未发现这72家中央管理企业的负责人出现“离职潮”。那么,央企上市公司高管是否已经出现离职潮?原因和程度究竟如何?
对此,《国资报告》联合Wind咨讯,共同对央企上市公司(是指广义上的央企,包含国资委、财政部等部委管理的企业)高管2013-2014年的离职和薪酬情况做了统计和分析,以期望查明事情的真相。
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份完美的分析报告,皆因我们没有掌握全部央企的数据。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数据,是在Wind资讯提供的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离职情况统计表的基础上,由《国资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
央企高管离职情况有所增加 但未出现“离职潮”
“30%以上可以称为‘离职潮’。像2014年的16%左右,通过正常的人事调动和人才的自然流动,一般都能够达到这个程度。”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相关数据,经《国资报告》统计分析显示,在总计343家央企上市公司中,2013年底高管总数为7697人,当年离职人数为1280人,离职率{离职人数/(离职人数+期末数)}约为14.3%;2014年底高管总数为7895人,当年离职人数为1582人,离职率约为16.7%。
从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的离职率来看,基本维持在0-40%的区间之内。其中, 中核科技、 大秦铁路、 华电重工、 宝钢包装、 航天工程等14家企业,两年中没有高管离职;2013年高管离职率最高的是 农发种业,离职率超过39%;2014年高管离职率最高的为 蓝科高新,离职率达到36.7%。
根据统计,2013、2014年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率超过30%的分别为17家和19家;离职率在20%-30%之间的分别为52家和84家;在10%-20%之间的为104家和123家;不超过10%的分别为170家和117家。
相对于2013年,2014年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率上升了2.4%;离职人数增加302人,增幅达23.5%;离职率超过10%的企业增加了53家,占比达67.1%。离职率和离职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一般来说,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离职率过高,可能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会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组织的效率下降。那么,央企高管的离职率在多少属于合理范围?离职率是不是越低越好?什么样程度的离职才能称之为“离职潮”?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认为,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的离职率并不是越低越好,一般在8%-15%这个区间里应该都是正常的。人力资源自身有一个活力曲线,要有必要的人才流动才有新鲜血液进来,从而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30%以上可以称为‘离职潮’,现在这样表述还为时过早。像2014年的16%左右,通过正常的人事调动和人才的自然流动,一般都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彭剑锋告诉记者。
对于“限薪令”和央企上市公司离职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彭剑锋认为,这要看以前的离职率,如果以前没有这么大,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按道理来讲,如果说它对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的影响很大,那至少影响程度应该在10%以上。
“目前上升2.4%,我觉得就是微乎其微了,对于出现‘离职潮’还是没有说服力的,每个年度出现3—5%的波动,都属于正常范围。”彭剑锋认为,关键要看2015年的数据。一般来说,如果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真正觉得限薪对自己有影响,还是要有一个半年到1年的犹豫期的,不可能“限薪令”实施刚出不到一年,就出现大范围离职。
此前,有专家分析认为,之所以对央企高管限薪,是因为对他们的薪酬有疑义。一些央企高管既享受政府行政级别待遇,又享受市场化的工资,这本身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现在对于央企高管的限薪,更像是一个权宜之计,可能是为了平息公众对国有企业薪酬水平整体太高的质疑。
对此观点,彭剑锋也表示认同。他认为,从长期来看,还是不应该限,还是要通过绩效和贡献,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行政性的方式限薪,这是呼唤不了企业家精神的。另外,还有一种方式,薪酬可以限,但是长期激励机制就应该跟上,比如股权、利润分享,解决一些长期激励问题。
“制度应该是防止他得到不该得的,现在可能是把他该得的和不该得的都给他封死了,都限制了。”彭剑锋认为,该给的还是要给,不该给的坚决不能给。要通过信息对称、财产公示等方式,使央企高管不该得的暴露在阳光底下,该得的应该更加合法化、阳光化。这样一方面对他就有了约束,同时还能够保证他的积极性,让他愿意创新、敢于创新。
薪酬与离职率存在负相关
在2014年的179家薪酬水平上升的企业中,有118家高管离职人数减少或不变;而在164家薪酬下降的企业中,有129家高管离职人数增加或不变。
据Wind统计,2014年央企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约为29万元,与2013年的28.8万元相比略有上升。
数据显示,2013与2014年,央企上市公司薪酬超过百万元的分别为9家和6家;60—100万的分别为16家和20家;30—60万的分别为78家和88家,20-30万的同样是81家;10万—20万分别为122家和120家;不足10万的分别为37家和28家。
2014年平均年薪过百万的6家企业分别为 中信证券、 招商地产、 海康威视、 保利地产、 中青旅和 中信银行。其中,中信证券高管以276万元的平均薪酬,位列被统计的343家央企上市公司中的首位。数据显示,中信证券2013年没有高管离职,2014年离职人1人。
不过,这一相对稳定的数据在2015年可能迎来较大的变化。据中信证券2015年9月1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总经理程博明、经纪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运营管理部负责人于新利和 信息技术中心汪锦岭等人,因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被公安机关依法要求接受调查。截至目前,中信证券至少已有11名骨干被带走调查。
在被统计的343家央企上市公司中,共有179家的高管平均薪酬比2013年有所增加。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跟离职率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在2014年的179家薪酬水平上升的企业中,有118家高管离职人数减少或不变;而在164家薪酬下降的企业中,有129家高管离职人数增加或不变。
其中,2014年高管平均薪酬增加量最多的是 华闻传媒,增加了约38.1万元。数据显示,该企业这两年的离职率均在9%以下。高管平均薪酬减少量最多的是 中国人寿,由平均约104万元缩减为约47万元。2014年,中国人寿高管离职人数为8人,离职率接近22.5%。
2013年, 中航机电的高管以22161元的平均薪酬,位列所有被统计上市公司中的最后一位,当年该上市公司高管离职18人,离职人数占比达到36.7%;2014年, 沧州大化的高管以35358元的平均薪酬排在最后一位。从离职情况来看,沧州大化高管当年有11人离职,离职率达到31.4%。
一般来说,企业薪酬水平越高,企业离职率相对较低,薪酬水平和离职率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行业薪酬的整体水平越高,行业离职率也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比如被统计的6家房地产企业和13家钢铁企业相比,薪酬水平明显较高的前者的平均离职率为15.9%,小于后者的19.8%。
当然,也存在着例外。比如,在被统计的5家银行中,平均薪酬最低的 建设银行也超过了49.6万元,但这几家银行2014年依然有26位高管离职,平均离职率超过19.5%,处在一个相对高位。而据近期的一项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已有至少35位银行高管离职。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今年银行高管的离职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有专家表示,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是这些高管选择跳槽的主因之一。
“我认识很多国企的高管,他们之所以离职,就是觉得待遇太低了,压力大,不如离开。”对于一些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的离职原因,彭剑锋在接受《国资报告》采访时表示。他同时也指出,薪酬是这些高管选择去留与否的很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他们离开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人才竞争、事业发展空间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诱惑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彭剑锋表示。
另外,据一些媒体报道,这些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的离职跟此前的央企薪酬改革有一定的关系。去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第一批改革试点包括72户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具体包括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责任的53家央企,如 中石油、 中石化、 中国移动等,以及其他金融、铁路等19家央企。
此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从2015年1月1日起,将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据相关专家分析,与改革后多数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将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会比较大。
应警惕央企高管“不作为”
随着中央反腐败的不断深入,一些央企高管可能会有所收敛,但也存在着很大隐患,比如会占着位子“不作为”。
根据数据统计,在13家与钢铁有关的央企上市公司中,2014年薪酬超过20万的只有宝钢包装和 宝钢股份,分别为30.9和80.9万元,宝钢股份2014年的离职率为7.7%和13%,宝钢包装没有离职。
在平均年薪不足20万元的剩余11家钢铁企业中,2013年离职率超过20%的有5家,其中, 攀钢钒钛2013年高管平均薪酬10.9万元,离职人数为18人,离职率达37.4%;2014年离职率超过20%有5家,其中, 中钢国际2014年平均薪酬约为7.6万元,在统计的13家钢铁企业中是最低,当年高管离职人数为20人,离职率达到35%。
此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接受《国资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钢铁企业人才流失,除了行业和薪酬的原因,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挖人”也是很重要一个问题。
历史上,国有企业曾出现过大规模的人才流动。据彭剑锋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当时有的国企改制变成民营企业,有的是国企人直接被民企给挖走。
“现在的情况与当时的情况不同。”彭剑锋认为,过去民营企业挖国有企业的人,是因为国企尤其是央企的人能带出去很多资源。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很多国企人离开后直接就把国有资源转化为私人资源了。而在当前反腐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些央企高管不太敢把积累的资源带到民营企业去。
“另一方面,央企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即使有民营企业‘挖人’,即便能给出更高的薪酬待遇,央企也不太可能形成‘离职潮’。”彭剑锋认为。“比是否会形成‘离职潮’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是一些在职高管占着位置‘不作为’。这可能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央企存在的最大问题。”彭剑锋提醒道。
此前,中央巡视组在巡视宝钢、武钢等央企时指出,一些企业存在着“党的观念弱化,政治纪律和规矩松弛;部分项目违规决策,造成国有资产巨额损失;部分重大投资涉嫌利益输送;选人用人违反纪律规定”等问题。这些腐败或渎职问题相对于央企人才流失,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还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随着中央反腐败的不断深入,一些央企高管可能会有所收敛,但也存在着很大隐患,比如会占着位子“不作为”。据彭剑锋分析,一些央企高管之所以会“不作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怕犯错误。
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还是要允许这些高管“犯错误”。当然,这个错误并不是指触犯法律或共产党员的纪律,而是为了企业发展和创新而出现的一些经营或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使干部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升能降,不能让“三能”机制走形式。可以采取内部淘汰机制和市场化人才选拔等办法,通过强化绩效考核给现有高管以压力,倒逼这些高管有所作为。
“央企要造就优秀的企业家,就要有企业家成长和创新的环境。我们现在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创新,其实还是缺乏包容性。企业家就是要敢于创新,敢于承担改革的风险,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改革精神和敢于担风险的能力,他怎么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所以就只能是占着位子不作为。”彭剑锋告诉记者。
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价值
“眼睛不要光盯着央企高管拿多少工资,而要盯着他是否是真正的企业家,创造了多大价值。”
日前,《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正式对外公布。其中明确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
在10月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双创”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指出,央企要大力推动人才机制创新,要重视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成长机制,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当前,如何培养、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是摆在央企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彭剑锋看来,所谓人才,就是符合企业现在和未来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的人,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人,主要包括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
对于央企人才主要是由内部培养还是由外部选聘,彭剑锋认为,还是要以内部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此前,央企已探索过经营管理人才的全球招聘,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这些人很难适应央企的文化,没有办法去担当独特的责任。央企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承担一些企业之外的责任,要找到能适应这种文化的人,仅通过招聘是难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还是应该以内部产生和培养为主。
“未来央企人才的引进和内部培养,至少应该是三七开,现在引进的可能连一成都不到。”彭建峰告诉记者,既然引进的不够,就要加大引进,并不能因为引进人才“存活率”低,就否定引进,不能因噎废食。在这方面,央企要考虑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内部机制与文化,使得空降的这些人才能够存活。
一般来说,薪酬的市场化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分不开的。只有建立更加规范的人才选聘机制和差异化的薪酬分配体系,才能避免“把洗澡水连着婴儿一块倒掉”。那么,央企下一步究竟该如何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该如何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
对此,彭剑锋认为,央企应该进行人才机制的创新,否则是不可能有人才脱颖而出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选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不是要选拔会当官、会玩政治的人,而是要选拔懂市场、懂经营的人才。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和敢担风险,没有创新、没有企业家精神、不敢担风险就不叫企业家,央企不缺政治家和官僚,但缺企业家,更缺企业家精神。
其次,要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的机制,要承认知识资本的价值,要让技术创新人员能够持股或技术入股。要让他的技术成果能够转化成未来的预期收入,没有这种机制,技术人员不会愿意去创新。因此,一定要让技术创新能转化成企业的实际价值,同时要让创新者能够分享成果。
最后,要敢于选拔和任用有个性,甚至是有“毛病”的干部,要给他经营管理上的试错的空间。对于央企高管的创新,要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的文化,要允许这些企业家犯错误,现在对国有企业家还是求全责备,他就不敢冒险、不敢作为、不敢承担风险。
“要为这些央企高管创造更好的能够创新的环境,否则,他们占着位子‘不作为’所耽误的央企的发展机遇与前途,比他多拿那点工资所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眼睛不要光盯着央企高管拿多少工资,而要盯着他是否是真正的企业家,创造了多大价值。”彭剑锋告诉记者。
原标题:央企高管离职调查:有所增加但未成“潮”
责任编辑:陈勇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30)央企高管降薪至每月8千 退休后无特殊待遇
- (2015-06-01)一个拉仇恨的国企高管薪酬涨幅排行表
- (2015-06-02)五粮液回应高管违规减持:系家属操作 不涉内幕交易
- (2015-06-04)五粮液高管蹊跷减持仅作书面检讨 网友强烈质疑
- (2015-06-06)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 快播4高管近日将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