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时评:恐袭突至 心安何处?

2015-11-15 06:40: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评论

\

漫画/曹一

夏文辉(国际问题学者)

尽管法国《沙尔利周刊》遇袭时过不久,尽管人们普遍担心不知何时就又会发生重大的恐怖袭击,悲剧还是突然而至。

在发达欧洲的一个中心城市,在情报和治安部门高度戒备的情况下,巴黎,竟然有七处场所相继发生恶性恐怖袭击,显然法国反恐和安保机制需要紧急核检。看最新的媒体报道,除了不断上升的伤亡人数和军警围攻搜捕恐怖分子的进展,媒体上相关的分析和研判已经展开:关于恐怖袭击者的动机、身份,关于法国军警部门应对突发恶性袭击的能力,关于法国乃至欧洲的反恐机制。

痛定思痛,而在痛仍未定之时,袭击发生地的人们仍被震惊、哀伤和恐惧所笼罩,随之而来的首先是仇恨和抱怨。

仇恨的目标是发动袭击的极端恐怖分子,以及同他们有着相关性的族群,这在法国乃至欧洲,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将是外来移民,以及正被拦在边境线外和一路上正在逃避战乱的难民。不难想象,待这次事件稍稍平稳,反外来族群的情绪或会演大,反移民、反难民的群体或会走上街头,向移民、难民施加新一轮压力,而后者已经相当弱势,被逼进社会墙角无法缓释。

果不其然,就在撰文之时,就传来消息:法国加莱的一个难民营突然燃起大火,这个难民营有6000名来自非洲和叙利亚的青壮年难民。一个反难民的团体将着火的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

抱怨的目标是法国当局,最近几年法国已经多次发生恶性事件,成为遭遇恐怖袭击最高发的国家之一。既然法国政府已经在每一次遇袭后都表示要加强反恐,那么巴黎此次连环恐袭的发生,显示其有组织有策划,那么法国公众一定会问:为什么没有情报及预警,为什么未能提前拆弹消除恐怖隐患?

从现有的消息看,这次袭击十分“恶性”,恐怖分子对无辜市民实施了格杀勿论的残酷手段,不顾求饶、不论老幼、不留活口,同防爆军警不沟通、不谈判,在遭到法国军警层层围攻而无法脱逃的情况下,恐怖分子引发爆炸装置而自毙。可以想见,施暴如此决绝必是出于极端的仇恨和宗教思想,这令人不寒而栗,也是当前反恐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不仅法国,从全球范围看,自杀性的恐怖袭击事件,令实施者的年龄、秉性、身份扩大化、模糊化,一些恐袭施暴者在施恶前同正常的社会人表现无异,这令反恐机制防不胜防。

恐怖活动伤及无辜,没有任何理由为其申诉、张目;动用一切力量打击恐怖主义,这是人类的信念原则,无可动摇。而现实的困境在于,强力反恐如果滑入以暴制暴的境地,就难以避免负面效应。目前法国警方还未能定性这次恐怖袭击的身份和来历,但现在人们的印象是,在欧洲的内部已经出现了恐怖力量的异化趋势,这些人并非外部受训潜入欧洲的人员,一些人是生于欧洲、长于欧洲的移民后代,个别极端分子甚至根本就是纯正的欧洲人。如此,收紧边界防御于外就已经不是最有效的反恐手段。

欧洲国家对这次恐怖袭击的政治和政策反应还有待观察,急迫的事情是,很快就要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大会如何既加强安保又不采取过度强化的措施?另外的难题是,寒冬将至,当反移民和反难民思潮叠加碰撞,欧洲国家如何防止那些无辜的移民和难民沦为这次袭击的替罪者?

就像当前困扰欧洲的难民潮,就像即将展开探讨的气候问题,当下惊扰欧洲的恐袭威胁都是来之有因。欧洲和世界都需要更深入反思,而非仇恨或者抱怨。我们思考的方向是,当下人类如此种种之病,该怎么治?

将责任推开而将自己置于道义高地的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问题的更趋严重,这是近现代欧美先发国家和经济体必须总结的教训和必须去除的优越心态,否则不会搞清病理。平衡发展、文化平等、消除歧视这样的人类诉求不是更虚泛,而是更迫切,更实际。只有在中东、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消除战乱的祸因,而非政治性强势植入政策理念,难民问题才会缓解,只有在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上寻求尊重和平等,才可能防止极端思潮的恶性滋生。尽管当我们将这样的思考拉近巴黎恐怖喋血的现场,依然会无奈地面临刚性的无解,但是,避免无端和仇恨,保有基本的善意,相互扶持,对患难者递出援手,这是震惊、哀痛中,人们都能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