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待到铲除“毒跑道”已然晚了

2015-11-13 11:00:58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评论

原标题:待到铲除“毒跑道”已然晚了

如果不把跑道有毒的根本原因找出来,继而拿出制止有毒跑道进入校园的治本之策,谁能保证重建的塑胶跑道不会仍然有毒?

■刘楚汉

深圳市福田区美莲小学多位学生在本学期开学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流鼻血、咳嗽、出红疹等状况。家长们怀疑这与学校新建操场铺设新的塑胶跑道有关。首次检测结果显示,该校跑道中甲苯、二甲苯平均超出国家标准20倍。

据媒体报道,近日,深圳市福田区考虑到孩子们的健康安全,不再等第二次检测结果,决定马上彻底铲除整个操场及跑道,后续处理干净确保空气干净无害后再组织学生返校。

塑胶跑道周围以及校园内的空气质量何时能够达标,权威检测需要假以时日才可以得出结论,当地政府决定不再等待第二次检测结果,马上铲除整个操场跑道,以加速空气净化的过程,是个务实的举措。不过,跑道被彻底铲除,客观上使得对有毒跑道的后续追责更加困难,甚至无法展开。此次“毒跑道”事件,很有可能和此前某些地方的类似事件一样到此结束,草草收场。

铲除有毒跑道行之有效,快捷方便,可本质上仍是治标之策。跑道刚刚建成就被拆掉,带来的成本谁来承担?更重要的是,塑胶跑道现在基本已成为校园的“标配”,拆除跑道毫无疑问只是暂时之举,过段时间很有可能还需重建。如果不把跑道有毒的根本原因找出来,继而拿出制止有毒跑道进入校园的治本之策,谁能保证重建的塑胶跑道不会仍然有毒?下一次,失去了媒体和舆论的集中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又该怎么办呢?

有毒跑道为何能轻而易举进入校园?首先是质量标准的不健全。据专家介绍,对于塑胶跑道的质量标准,我国目前大约有两类,一是体育标准,二是环保标准。两类标准分别对塑胶跑道中的苯、甲苯、铅、铬等有害物质的限量和可溶出重金属含量等作出了规定。但问题在于,一方面,两类标准对部分有害物质的要求不大一致,客观上为生产企业钻空子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跑道面层材料的有害物质含量只是其一,塑胶跑道在施工过程中同样存在风险因素,但在防范此类风险方面目前还缺少明确规定。

某种意义上而言,质量安全标准的滞后有其必然性。化学指标何其多,很多本来就不应该出现于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当然在最初的安全指标中也不会出现。当年的“毒奶粉”事件发生之时,奶粉行业不是也没有三聚氰氨的技术标准吗?然而随着生产环境和市场因素不断变化,新的有害物质不断出现。这就意味着,质量标准本身也必须及时修订和完善。此次“毒跑道”事件之后,据报道上海质监部门正在开展调研,拟针对塑胶跑道国家标准中的不完善之处,补充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检测方法方面的标准,这无疑很有积极意义和示范价值。

质量标准完善了,接下来就是如何保证执行的问题,换言之就是监管问题。有毒跑道进入校园,这其中除了生产和施工过程可能存在不规范之外,还涉及多个监管环节。监督主体的不明确,必然导致监管责任虚置,出了问题谁都不负责,堂而皇之置身事外。学校设施出了质量问题,学校当然责无旁贷,但如塑胶跑道建设这样关乎质检、环保等多领域的体育设施建设,其监管责任显然又决非学校所能独自承担。

合理的解决之道,应该是由地方政府出面,建立健全监管体系,规范塑胶跑道建设中的审批、招标、生产、施工以及验收等各环节的程序及其责任主体。只有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意识,才能保证各负其责,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才能避免出现在责任事故发生之后无法追责的尴尬,最大限度制止有毒跑道再次进入校园。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