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储蓄为什么“越存越穷,越穷越存”
2015-11-11 11:10:01 来源:国家发改委
评论员 马尚田
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终结了,低成本揽钱,高利息放贷的盈利模式彻底被淘汰。——这是时下金融界对银行现状的一种论断。
原因也很简单,16家A股上市银行最近陆续公布三季报,国有大行三季度净利增速已经降至“零”时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仅两年,银行盈利水平增速从两位数极速坠落到去年的个位数,又在今年上半年跌入谷底,又短短三个月,跌到零时代。
但,认为银行业“低成本揽钱,高利息放贷”的盈利模式彻底被淘汰却未免夸张,岂不知,中国民众是全世界最爱存钱的吗?没有之一,独孤求败。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基本是建立在国民的高储蓄率上,没有超过50%的国民高储蓄率,我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实现连年高速增长。很多经济学者将中国的高储蓄率当成经济学的一个谜。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可是,钱存在银行可以保值吗?我告诉你,不能。不仅不能,甚至可能越存越穷。有人测算,把1万元以定期方式存入银行一年,如果未来一年物价涨幅维持今年8月份的水平,一年下来购买力只剩下了9975元,也就是1万存银行,一年到底倒亏25元。
这实在耐人寻味不是吗?银行存款不保值,大家为什么还把钱存到银行?更蹊跷的,经济学家范棣博士发现,其实,穷人比富人更努力存钱?为什么呢?他分析,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原因,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由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引起,这一解释主要基于所谓的预防性储蓄理论。所谓预防性储蓄是指,由于未来收入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家庭需要增加储蓄来预防未来可能的开支。这一点对中国的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由于中国社会在养老、医疗、教育、失业救助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社会福利体系,中低收入阶层不得不用增加储蓄的办法来预防未来的意外开支。另外,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消费信贷刚刚起步,中低收入阶层需要通过加大储蓄来实现买车和买房等需求。
第二个原因,可能和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与否有关。我国学者在对我国1980年-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开支每增加1%,人均居民消费就增加1199元,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个人储蓄越穷越存,范棣博士的分析还不全面,我想,其实还有一些无奈的原因。会不会因为缺少投资渠道呢?有人说,可以炒股,不是说低收入群体天生比富人爱炒股吗?这也是无奈之举,相比富人而言,有点小钱的中低收入人群可选择的投资渠道太少,商业地产、信托投资、海外投资、古董艺术品等方式因为门槛高玩不起,比较来比较去,股市反倒成了当下最适合中低收入人群投资的场所。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很多低收入者的收入往往是不稳定的,但支出却是稳定的,而大项支出更需要长时期的储蓄,所以,他们的储蓄率往往比富人还高。
如此一来,个人储蓄岂不就是“越存越穷,越穷越存”吗?这种反常现象告诉我们,普通人因为财富拥有的匮乏而缺乏安全感,只能通过落后的理财方式来维持生存。这其实折射的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窘境,不是他们不想花钱,而是没钱花和不敢花。这其中包含的底层固化危机更值得忧虑。
因此,如何改革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体制机制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如何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公共福利,如何激发普通人的创富能力已成为收入分配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