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减产限产“驱霾” 建筑工地全面停工
2015-11-11 06:30:16 来源:京华时报
11月10日,一位戴口罩的市民走在沈阳故宫门前。新华社发
6日起,东北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9日,环保部启动了重污染天气督查工作,由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组成8个督查组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进行全面督查。环保部表示,针对媒体报道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响应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环保局官网瘫痪问题,环保部已责成辽宁省环保厅立即进行调查,如发现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另外,在10日下午举行的沈阳市应对雾霾新闻发布会上,沈阳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刚介绍,沈阳市已对全市39家大型工业及燃煤企业、大型工业园区实行减产限产40%-50%。
沈阳“多管治霾”转为三级轻度污染
连日来,辽宁省遭遇大范围雾霾污染。针对污染,省会沈阳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截至10日16时,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下降至117,转为三级轻度污染。
在10日下午举行的沈阳市应对雾霾新闻发布会上,沈阳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刚介绍,该市已对39家大型工业及燃煤企业、大型工业园区实行减产限产40%-50%;对16家重点企业全部实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厂监察,确保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大型货车禁止在三环内区域行驶;全市建筑工地全面停工;开展各类大气污染源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中小学不停课但停止一切户外活动;通过各级媒体及时对外发布各项应急响应信息和应对措施;市气象部门实时监测气象条件变化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大型燃煤企业立即使用低硫、低灰洁净煤,禁止沥青熔化作业和露天烧烤。
沈阳市公安部门在三环周边主要出城道路引导货车绕行3万余台次,查处货车禁行违法行为129件、黄标车走绿标路85件。下一步,沈阳市公安局将在全市26条进出城市道路加强对进入三环区域内货车的管理;实施“停驶”“公交出行”等方面的宣传,并根据实际需要在二环路内适时采取“城市进出口流量控制”或“号牌限行”。
沈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不停课。停止学生户外活动,学校教室及楼道门窗关闭。同时提醒学生最大限度减少外出,外出期间尽量采取防护措施。
另据沈阳市气象局预计,沈阳未来两天将有中度霾。
黑吉辽灰霾分布26万平方公里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说,9日,东北地区出现大范围灰霾,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南部、吉林大部和辽宁大部,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其中吉林、本溪、长春等13个城市为严重污染,松原、白城、营口、七台河4个城市为重度污染。与8日相比,空气质量达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减少了4个,污染程度也有所减轻。
截至昨天(10日)上午8时,重污染过程仍在持续,但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罗毅表示,预计11~12日,东北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区域内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以中度至重度污染为主。
13~14日,东北地区大气扩散条件略有改善,局部地区可能受降水过程影响,区域内部分城市可能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
直到15日,受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有所改善,污染形势将可能由北至南逐步缓解,区域内大部分城市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
环保部将调查媒体反映的问题
据了解,环保部派出专家组赶赴东北地区,协助相关省(市)全力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工作。9日,环保部派出的8个督查组赶赴现场开展督查活动。
据媒体报道,8日,辽宁省省会沈阳市遭遇六级严重污染,全市PM2.5浓度均值一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然而,在沈阳市启动重污染一级红色预警后,建筑工地却顶着停工禁令继续施工,环保局官网瘫痪近两个小时,多数受访市民对空气污染情况、预警信号及防护措施并不知情。
环保部表示,针对媒体报道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响应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环保局官网瘫痪问题,环保部已责成辽宁省环保厅立即进行调查,如发现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办法
多重措施斩断供暖与雾霾关联
近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明确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这就需要从供暖来源、供暖方式等方面,下决心,动真章,出实效。
首先,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打破供暖“一煤独大”的局面。例如北京市目前正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作,在农村实行“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方案。计划今年底,实现各相关区县减少劣质燃煤使用100万吨以上,累计实现全市80%以上的农村住户“减煤换煤”。同时组织实施农村地区液化石油气送气下乡,计划新增用户10万户,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炊事气化全覆盖。
其次,采用“干净煤”等技术,降低燃煤供暖的污染排放。比如太原市今年将在16.24万户、72万余人中推广洁净焦炭。
再次,优先发展集中供热,压减分散燃煤的比例。集中供热率偏低,是导致分散燃煤大量存在的主因。
据新华社京华时报记者王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