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澳婴儿奶粉荒:本地人也加入代购大军

2015-11-10 20:30:13 来源:新华通讯社

评论

\

\

原标题:澳婴儿奶粉荒:本地人也加入代购大军

新华国际 徐俨俨 宋聃

一张4个亚洲面孔的顾客推着满满两车奶粉在超市等待结账的照片日前引爆澳大利亚社交网络,“代购造成澳洲奶粉荒”的说法再次引起当地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据新华国际客户端了解,尽管不少华人在澳从事奶粉代购业务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有不少澳大利亚本地人在暴利的诱惑下干起了奶粉代购业务。而对于普通澳大利亚民众来说,他们不反对基于宝宝需要的购买,但他们非常反感这种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行为。

孩子断粮急坏澳大利亚妈妈

照片的拍摄者名叫海伊,是一名着急为自己的宝宝购买奶粉的母亲。她告诉当地媒体,照片于本月7日拍摄于墨尔本北郊埃平购物中心的伍尔沃斯连锁超市,4个东亚面孔的顾客在手推车内堆放了超过50罐“A2白金装”婴儿奶粉等待结账,还有一名女性站在一旁守护剩下的三箱奶粉,不准任何人靠近。

海伊说,看到这些极难买到的婴儿奶粉被成堆扫荡,她当时因气愤感到“血脉贲张”。“如果他们是为自己的孩子购买,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看上去像是一条成熟而流畅的业务链,在其他国家以两到三倍的价格出售,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当另一名试图购买奶粉的母亲要求超市工作人员按限购政策阻止这种购买方式时,却遭到拒绝。

海伊随后将这些照片发到自己的“脸书”账号上。截至新华国际客户端发稿时,已获得6000多个赞、2500次转发以及2400个评论。

新华社记者为一探究竟,随即到墨尔本市内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和药店的奶粉购买点进行了实地走访。记者发现,特定品牌的某些段位奶粉的确出现了售空现象,其中以“爱他美金装3段”最为紧缺。在其中一家超市,店员说他们每周只能从供货商拿到6罐“爱他美金装3段”,往往是未上架就被“盯上了”,店员只得向到店或电话询问的客人不厌其烦地解释,请他们耐心等候。

据了解,不仅是墨尔本,阿德莱德、悉尼、珀斯等其他主要旅游城市的大型超市和药店,即便货架上贴着每位顾客限购2至4罐婴儿奶粉的标签,贝拉米、爱他美、A2、可瑞康等热门品牌的婴儿奶粉也已基本脱销。

澳大利亚本地人也“见利忘义”

澳大利亚乳制品以其高质量闻名于世。近几年,来自东亚地区的婴儿奶粉需求激增,澳厂商为此兴奋不已,但产能普遍难以满足这种爆发式的海外需求。A2乳制品公司首席执行官巴比奇今年9月曾表示,澳大利亚和中国消费者拥有强大购买力,其产品在网络和澳各地实体店面的销售极为火爆,尤其是很多中国游客大量购买奶粉并运回中国。“我们本财年的产量将提升三倍以满足这种需求。”

海伊抱怨的问题不是个案。记者调查发现,澳大利亚出现“奶粉荒”不能仅归因于产能有限,大量代购扫货运往海外同样是重要原因。记者10日在墨尔本市区伊丽莎白大街的MyChemist药店看到,两个看上去像中国留学生的顾客一边通过手机抱怨:“爱他美金装三段奶粉一罐都没有了,你让顾客换品牌下单吧,”一边在购物筐内填满S26品牌婴儿奶粉,完全不顾周围顾客异样的眼光。

此外,不要以为代购都是外国人在做,面对暴利诱惑,澳大利亚本地人也加入了代购大军。记者今年2月回国休假时曾试图为父亲购买两袋一公斤装“德运”牌成人奶粉,连续跑了三家超市均无货。迫于无奈,记者在澳大利亚ebay上联系到一位当地代购,声称想买多少有多少,但售价是超市定价9.5澳元的两倍。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名代购声称自己就是伍尔沃斯超市员工,因为知道这种奶粉在中国非常紧俏而大量内部囤积。

当地人欢迎基于实际需求和遵守道德的购买

在墨尔本港湾区伍尔沃斯超市,一名叫谢丽的年轻妈妈对新华社记者说,她完全理解母亲们想给自己宝宝购买安全健康食品的举动,只要这不会影响本国的市场供应。而且海外对澳大利亚产品的需求,其实对依赖国际贸易的澳经济有重要拉动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就像海伊和谢丽所说的,如果是为满足自己小孩所需购买奶粉,基本都能获得当地妈妈们的理解。但当地人所反感的是,部分人通过代购囤积居奇获取暴利的行为。目前澳大利亚“一罐难求”的“爱他美金装三段”婴儿奶粉,在当地超市或药店售价约30澳元(约合134元人民币),哪怕加上国际邮费成本也就180元人民币。但记者查询发现,这款奶粉在淘宝网上的售价达到220-490元人民币,其利润令人咋舌。

主要从事保健品代购的墨尔本华人小王告诉记者,澳大利亚社会和主流舆论近年来一直对海外代购影响本地人生活的行为多有抨击。虽然商业社会自由交易并不违法,但当地人都遵守一种“相互帮助、不给他人添麻烦”的道德观念和默契。奶粉代购这种不顾他人、一味牟利的行为和价值观,让当地人非常鄙视和愤怒。

澳大利亚乳业局一位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并在澳国会通过,其最终实施指日可待,两国贸易往来势必更加通畅,代购们的利润空间将被有力压缩,囤积居奇以牟取暴利的行为终将趋于消失。(记者徐俨俨、宋聃,编辑贾小华,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