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反腐琅琊榜:广东最抢眼 半年查处82名厅官

2015-11-09 09:00:15 来源:团结湖参考

评论

反腐琅琊榜:广东最抢眼 半年查处82名厅官

光棍节快到了。据说鸡举报了鸭,猫和狗吵了起来。有人说真烦。我觉得好玩,还有点坐山观虎斗的快感。只要利益多的地方,鸡飞狗跳,正常。你看,昨天是记者节,就没人撕也没人闹,一把情怀熬一碗鸡汤,清静。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利益伤脑筋,不如用情怀兑鸡汤。幸福到底难不难?阿姨说关键看心境。要我说,除了分心境,还得分人。对于某些官员而言,还是那句“幸福就是‘监狱里没亲人’”最为靠谱。

不信?不妨搜索“广东厅官”。

用“广东厅官”进行搜索,满屏都是数字化标题:“广东纪委三天查出三厅官”、“广东2014年前6月查办厅官46名,数量超过去一年”、“广东一日三厅官被‘双开’”、“广东去年查出‘厅官’95人”、“广东今年10退休厅官被查”。

初看这些标题,就一种感觉:广东落马的厅官真多,还喜欢“组团”而来。

这种感觉一点也不假。根据今年年初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披露:2014年广东立案查处厅级干部95人,是2013年的2倍有余,那一年查处38个厅官。2015年这一数字又会是多少呢?今年还没过完,算这个有点早。不过根据8月份人民网的一份地方反腐统计表,2015年上半年,广东已经查处82名厅官,位列反腐榜榜首。

82名?你可能轻飘飘地说,听起来好像也不多嘛。别急着下结论。幸不幸福要看别人过得咋样,是不是帅哥必须放在毕业照里看,这一数字有多吓人,和其他省份对比一下就会知道。其实,这个数量,比后面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省份的总和,还多了2个。

反腐琅琊榜,广东最抢眼。

很早之前,蔡老师就提醒我关注广东的反腐。一直想找个机会写个文章。可不是这个大事,就是那个大事,抢占了舆论高点,始终未能找到合适机会,直到光棍节将至,猫狗大战已开锣。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反腐新闻太多了,地方的厅级干部落马,已经很难再成为舆论热点。

就在前几天吧,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题为“一天倒下一个厅官!广东强力反腐震动地方官场”的报道。报道说的是广东肇庆市常务副市长刘惠祥、湛江市副市长罗锡平、潮州市政协主席汤锡坤,分别于10月27日-29日间被宣布接受组织调查。转发的同时,我还随手写了一行带点悲情的文字:这些厅级官员落马的报道,如今的读者都已经“云淡风轻”了,可能过目即忘,但对这些具体的官员而言,却意味着一个个人生和家庭的悲剧。

结果,没人理我。

如果没人提醒,你或许不会在意:6日,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李清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同一天,广州市原政法委书记吴沙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都是当地重量级官员啊。加上10月底的三名被查的厅官,妥妥地组成这样一个标题:“10天之内,广东5名厅官被查”。

我在想,可能大家真有点“审丑疲劳”了。再怎么霸气的“组团”落马,似乎也吸引不了更多点的目光?

反腐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宣扬和彪炳什么,更不是为了引起谁的注意。反腐的数字排行榜,只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少人把落马官员的人数说成是“战绩”,对此,我总觉得有点不太妥当。一个地方落马的官员数量多,确实表明这个地方反腐的力度很大,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是不是也说明:这个地方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单纯把落马官员的人数作为衡量反腐力度的标准,总是有点怪怪的。

反腐的关键是让一个个腐败官员落马的同时,也应该有长效的反腐机制建设。减少腐败存量的同时,也要坚决遏制腐败增量。如果说腐败官员纷纷落马之时,类似的长效反腐机制也在不断完善,那才叫真牛。

还好,广东的反腐,在长效机制的建设上,同样可圈可点。

从去年4月开始,广东就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省、市、县三级纪委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省份。这个改革主要的看点就是:地方纪委在处理腐败线索和查办案件时,除了向同级党委报告外,还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这就是所谓的“一案双报告”。别小看这个改革,它能有效地解决基层党委“不让查案、不想查案”和基层纪委“不敢查案、不会查案”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地方官员腐败之所以肆无忌惮,不就是仗着没人敢查他吗?现在好了,再没有“天高皇帝远”一说。

还有一项措施,广东也走得比较前。从去年10月开始,《广东省预防腐败条例(草案)》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个条例最亮的规定,包括对领导干部的身边人的防腐规定、官员财产公示,以及“裸官”不得任要职等。假如该《条例》通过,将成为全国首部省级预防腐败的地方性法规。此前,广东省内多个地方已经率先出台了预防官员腐败的相关条例。

严管即是厚爱。越是严格的防腐机制,才越是对官员的保护。

光棍节来临,我知道你既不想探索什么是幸福,也不想了解什么是情怀,你只想知道哪里可买到更便宜的商品。可我相信,很多进去的人定会懂得:所谓幸福,就是有机会上网买一件打折的衬衫而已。

(文/曾炜)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