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关村创客养成记:从“种子”开始的梦想

2015-11-09 07:05:01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记者王楷、张闻)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从“电子一条街”引领全国电子技术风潮,到“创业大街”成为“梦想者的集市”,中关村,始终扮演着“思想性创新”源头的角色。在中关村成长的创业者们,有哪些成功经验、又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面临的发展瓶颈是什么?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中关村创客养成记》,将创业企业不同成长期——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作为“横断面”,派出记者入驻企业亲身体验,并专访创始人进行回应。今天带来第一期《从“种子”开始的梦想》。15-11-09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2014年12月,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带动下,22岁的大男孩李申作为首批尝鲜者,从北京电影学院休学,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桃李帮。他的公司项目是帮助媒体专业学生通过职前培训对接心仪的企业。带着好奇,与李申同龄的实习生鲍晓霞,走进了企业的大门:

鲍晓霞:早上十点,我到了桃李帮办公室门外,却怀疑走错了地方。几分钟后,他背着双肩包走来开门。屋子里外两间。桃李帮则使用大约十几平米的里间,给人的感觉是,李申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

李申的公司目前全职办公的只有两个人。与很多种子期的企业一样,联合创始人既管财务又管运营,既负责公关又得考虑市场。李申说,为企业继续经营找“饭票”并不容易:

李申:一开始看到媒体天天报道谁融到了多少钱,估值多少亿,我自然也想去融一把试试。后来发现资本不是像媒体报道的那么容易来,像撒钱似的,它是有很严格流程,很审慎地去做出一笔投资。

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是瓶颈。想法很多,人很少、钱更少,“种子”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诸多政策扶持下,梦想的“种子”能否收获更多的希望?请继续关注《新闻纵横》。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