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过”班风险大 报班还须谨慎
2015-11-08 14:01:07 来源:央广网
【导读】消费者参加教育机构的“保过班”,对方承诺“拿不到毕业证,退还全部学费”,最后承诺未能兑现,“保过”风险大,报班须谨慎。《天天315》聚焦本周消费投诉热点。
央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近几年,教育市场上各类保过班层出不穷。“面试不过,分文不取”、“出国捷径”、“拿不到毕业证,退还全部学费”、“不过一本线,退还学费”等承诺随处可见。但是,“保过班”不是万能的,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固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保过班”没能实现当初的保过承诺时,培训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又当如何分配风险呢?接下来,我们就和嘉宾一起,结合消费者案例,看看报“保过班”暗藏哪些风险,消费者怎么来谨慎选择。
先看这样一个案例:张先生和他的儿子与一家培训机构签订合同,由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培训,保证他当年高考分数达到二本线或被二本学校录取,如果没被录取,低于二本线15分的,退还一半培训费。
在当年高考中,这个孩子高考分数低于二本线36分,张先生和儿子起诉培训机构要求退费。培训机构称因张先生的儿子在培训过程中不配合教学,并有旷课行为,长期违反教学纪律,导致教学计划无法正常开展,所以不同意退费。
我们来讨论一下,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在张先生儿子不配合教学开展并经警告无效后,培训机构有终止合同的权利,但培训机构没有行使这项权利。同时双方签订的合同中,并没有明确约定学生不配合教学活动时不予退费,只明确约定了孩子没达到二本线15分或未被录取时培训机构需要退费一半。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潘圆和北京大悦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凤林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法院最终是否应该判决培训机构退还张先生一半的培训费用?
潘圆:我个人认为应该退还它一部分的费用。其实这种保底的方式有很大的欺骗性。两年前北京市小升初的考试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开的考试是不允许的,但是私下里却仍旧不能完全杜绝,所以那一年所有培训机构过去的操作方式可能都很难奏效。另外,如果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思考,保底本身就是不可能的。首先,你的培训方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孩子。另外,孩子的吸收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大家可能会认为,培训机构都承诺退款了,那人家肯定是有底气的。但实际上如果培训机构招到10个学员,即便只成功了 5个,它们还能赚到5个学生的钱。所以,我认为把所有概率全压在别人身上确实是有问题的。
经济之声:消费者是否应该签订这样的协议?
曹凤林:这种协议从理论上来讲其实是能够实现双方利益的。但是其中的机率性比较大。这个案例本身有很多瑕疵,没有规定的特别清楚,只是说不过就退费,但是不过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机构的过错还是孩子的过错?这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是机构的过错,机构该退就退。如果真的涉及到其他的问题,经济损失究竟应该怎么赔?这里边特别指明孩子有旷课行为,长期违反教学纪律,导致教学计划无法开展。如果情况属实,我们就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可以酌情进行处理的。
潘圆:我认为关键是因为双方在合同约定的时候不愿意细化。首先,细化非常难。另外,即便合同规定的特别细,可能也会产生其他的问题,所以机构也会打这种擦边球。实际上我认为做保底这种承诺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教育、教学、培训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就非常强,比如我使尽浑身解数,对三个孩子来讲,肯定有一个分数高,那两个分数要低,你包括它的这个程度到什么样的程度,你能辅导到什么样,它都是有变化的。实际上孩子们参加过很多培训,所有的培训最后回家都是落实到作业,孩子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经济之声:家长完全把宝压在保过班上,是不是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曹凤林:是的。其实培训机构所说的保过班和家长所理解的保过班是两个概念,机构说保过班就是你过了我就收你钱,不过我就不收你钱。而家长的意思是肯定会过的。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所以家长会产生错误的理解。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23)评论:公务员涨薪还须长心
- (2015-08-25)割断替考利益链还须釜底抽薪
- (2015-09-08)终身禁驾还须制度后续发力刘秋宜
- (2015-06-11)人民日报关注大理收古城保护费:古城收费需谨慎
- (2015-06-29)印尼展开反毒行动 呼吁女性交外国男友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