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双一流”能否终结“钱学森之问”

2015-11-06 10:46:07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

国务院5日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谈及我国高等教育,人们自然容易想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至今,这个问号已经打了整整十年。建设大学和学科“双一流”,能终结钱老的疑问吗?

显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是着眼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内高等教育现状提出的宏大目标,是在这些年来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的基础上,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中国靠什么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双一流”目标呢?方案围绕这一点提出不少措施。在我看来,重点就在于如何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建设“双一流”,一是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实质就是发挥制度机制的作用,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人才。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体表现在是否拥有与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科研队伍、师资力量。这就要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提高现代大学治理水平,形成良好的人才机制保障和服务体系。

二是要加大科研投入,激励专业人才潜心研究,有所建树。在这方面,既不能大水漫灌,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万千宠爱于一身”,浪费学术经费,尤其要加强流程监督,遏制科研腐败。过去,科研经费的拨出和使用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科研资金、课题经费的分配机制存在弊端。今后应围绕科研项目、专业研究进行科学安排,提高科研投入的效率。方案也提出要通过相关专项资金引导支持。

还有就是要遵循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规律,始终以人才为中心,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好后备人才。高校工作的重心,一是搞好学术研究,二是培养好人才。就此,方案提出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集世界优秀人才。放眼国外,但凡世界一流名校,均在这些方面卓有建树。倘若一所高校能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而善待之,何愁不能跻身世界一流之列?反之,若一所高校缺乏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交流的能力,自封世界一流也不会有人相信。

目前,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公认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距离。表面看,这是因为国内大学的学术成果没人家多,学术论文引用率没人家高,更深层次原因在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不合理,科研机制创新不足,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得不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在建设“双一流”进程中,更需要国内高校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打好学术研究的制度基础,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总之,建设“双一流”,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人,以及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相适应的制度机制。

本报特约评论员 顾昀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