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高校信息公开为何“躲猫猫”?

2015-11-06 10:06:08 来源:红网

评论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高校10月31日前须向社会发布信息公开年度报告,要求各校重点做好招生、财务、信息公开的评议情况等信息披露。北京青年报记者统计在京26所“211”高校发现,京城“211”高校中有10家未发布信息公开年报,另有一家延迟公布。公布信息的部分重点高校中,财务领域的受赠捐款情况、校产和国有资产增值信息玩起“躲猫猫”,或更新滞后,或链接失效。公开领导出国事项方面,高校较去年有所增加,但也仅有个别学校公开了领导出国费用。

按理说,高校及时做好信息公开,尤其是学校财政方面的信息,既是捍卫公众应有的知情权,也是获取公众信任的最好机会。而且高校管理者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办好自己的大学,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信息及时公开,能够让公众及时监督大学的具体情况,有效预防高校捐款情况、校产和国有资产等几方面可能发生的腐败现象,让大学教育更“干净”,这种对学校好,对教育好,还能促进学校民主监督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好方法,高校为何迟迟躲避?

一些高校领导仍是老思想,不开放,“民主监督”往往被他们所忽视,把心思过多的放在担忧信息公开的消极影响,而不是站在民主的立场上为学校考虑,没有正视信息公开的积极影响。这是一种畸形的心态,与我们追求民主监督的社会价值导向背道而驰。

另一点就是,这些不公开高校对其已有的数据信息不自信,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也无法保证公开的数据没有问题。由于高校信息公开开启的时间不长,内部有些问题可能比较多,比如学校的信息管理并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或者是某些财政环节有漏洞,出现腐败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一来,信息公开就是“打脸”行为,而且校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放宽一点说,就算高校没有财务腐败这样严重的问题,但是现在高校信息公开的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内部相关信息系统也不是很完善。高校信息管理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如果一下子披露出来,各种各样的质疑是避免不了的。各高校在信息公开方面谨慎处理也可以理解,因为可能一点不妥当就会带来学校的舆论危机。

高校信息阳光透明是大势所趋,是时代民主监督的要求,躲避不是良方。而且211的高校都在“躲猫猫”,重点高校都不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对整个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导向。不如勇敢面对,在社会各方面的质疑批评中,才能更容易发现信息公开的不妥当之处,才会慢慢有相应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完善我们的高校信息公开体系。

另一方面,现在高校信息公开毕竟处在一个初始的阶段,有问题有漏洞都是正常的,社会各方面也不要把高校逼得太紧,还需要给予高校一个完善和适应的过程,社会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完善公众监督的相应机制,毕竟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良好的民主监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文/王彬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