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甘肃千年“凉州攻鼓子”创新表演形式欲“重整旗鼓”

2015-10-29 12:4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甘肃千年“凉州攻鼓子”创新表演形式欲“重整旗鼓”

10月下旬,中新网记者前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探访流传两千多年的民间鼓乐舞蹈——“凉州攻鼓子”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杨艳敏 摄

\

图为甘肃武威“凉州攻鼓子”表演。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29日电 (崔琳 高莹)头戴黑贝幞帽,身穿黑夸衣、黑裤,脚踩凌云快靴……午后农闲时刻,现年50岁的农民杨万林照旧相邀他的三个伙伴,一同练习他们已经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凉州攻鼓子”表演。

兴起于两千多年前的“凉州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相传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祁连山之战”期间,霍带着很多兵马攻取匈奴休屠王的城池,连续几次拿不下来。

随后,兵困粮尽的危急时刻,汉军一名大将急中生智挑选出一支精兵强将,装扮成“社火队”鼓手表演者,把兵器藏入鼓内诱惑麻痹了敌人,混入城内,终于里应外合出其不意的攻破了城池,该社火表演得名“攻鼓子”,并渐渐演变成当今西北颇具代表性的民间鼓乐舞蹈之一。

10月下旬,中新网记者专程前往杨家寨探访当下“凉州攻鼓子”的保护传承情况。只见杨万林等四名鼓手,身背红色牛皮长鼓,手执红柳木鼓槌击鼓起舞,鼓声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淙淙流泉,渐如惊雷奔电;而舞蹈阵型,忽而如燕翎般展开,忽而旋走太极,进退开合,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狂豪放的美感,有如临金戈铁马古战场般的感受。

国家级攻鼓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门元介绍,作为杨家寨子孙,他自小就跟父亲、哥哥甚至乡邻学习“攻鼓子”,该社火表演所要求的“手利、眼到、神到”等精髓早已扎根在他脑海中,只要背上鼓就能够敲出来。

“‘攻鼓子’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杨门元介绍,一般队形以五人为一队,十人为一组,每组人数可增可减,阵容庞大,“阵法”繁多。根据变化,主要有“展示三军”、“两军对垒”、“四门斗敌”、“登高望远”、“套莲花”等队形。

杨门元告诉记者,目前“攻鼓子”表演主要还是集中在春节“闹社火”,部分企业开张也看中了攻鼓子的气势。当地人认为,表演能让生意红红火火,根据各户的要求,攻鼓子在传统表演形式与服装搭配上也做出了创新,如:将曾经用于祭奠亡灵的白色领口改为现在用于纳福的红色领口等。

杨门元坦言,由于资金有限,“凉州攻鼓子”的发展碰到一些难题,诸如艺术团人员老龄化等问题确实存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的开发与保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遗留的前进文化,如果能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必然能够带动凉州区经济发展。”因此,杨门元呼吁社会多给予这门艺术一些关注。

对此,武威凉州区文化体育局局长王喜透露,政府已把“攻鼓子”艺术带入校园,在凉州区范围内设点,让学生利用锻炼身体的形式,接触传承攻鼓子,目前已先后教了好几所小学,每个学校大概30至40名学生参与其中。

一直以来,被誉为“西北鼓魂”、“黄土高原上黑旋风”的凉州攻鼓子获得殊荣多项。王喜认为,这与这门艺术体现群众“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息息相关。

王喜说,“凉州攻鼓子”重整旗鼓正当时,2015年-2017年,凉州区政府计划投资100万元建成“凉州区攻鼓子传习基地”,包括传习教室,存放和展出服装鼓子等设备的库房和展厅,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硬化训练场地。2017年-2020年,计划投资200万元以凉州攻鼓子为依托,改造和扩建农家乐经营点20家,修建停车场,购置配套设施设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外地游客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旅游、交流和学习。(完)

原标题:甘肃千年“凉州攻鼓子”创新表演形式欲“重整旗鼓”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