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拉美大选的“第二轮现象”:人们要求变革

2015-10-28 11:21: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25日举行的阿根廷全国大选未能一锤定音,前两位均未能超过法定得票且旗鼓相当,第二轮投票已成定局。左右阵营角逐,胶着的选情让人似曾相识。

阿根廷大选首轮投票,执政12年的左翼阵营“胜利阵线”候选人肖利与中右翼“变革”联盟候选人马克里的得票差距缩小至两个百分点。过去两届大选“胜利阵线”首轮压倒性多数大获全胜的情况没能再现。

同是10月,去年的邻国巴西,谋求连任的左翼劳工党候选人罗塞夫与右翼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内维斯角逐,选情一波三折,充满悬念,最终罗塞夫在第二轮仅以三个百分点的优势胜出。此外在乌拉圭,左翼执政党同样通过第二轮投票延续权柄。

可以看出,左翼执政党谋求连任的南美国家,首轮选举定胜负已不复存在。“第二轮现象”意味着,左翼执政党击败反对派已非易事,两者所代表的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群体结构正在发生调整,过去“穷人”与“富人”选票极化的趋势逐渐淡去,中产阶层开始成为影响政治风向的关键力量。

过去十年,拉美左翼执政国家在消除贫困、社会公平和提升民众生活水平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9年,拉美地区约有5千万人步入中产阶层,中产人口比例增加了50%。

随着中产阶层扩大和生活水平提升,左翼执政党争取选民的经济门槛也在增加。过去衣食足、水电煤气入户即可,如今则需要更多生活耐用品、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此外,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中产阶层,其“易碎”的经济处境更是增加了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经济问题的痛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投票意向。

本次阿根廷大选投票,“胜利阵线”肖利得票率尚不及初选,而反对派马克里得票率却意外大幅提升。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体现了中间阶层选民摇摆不定的纠结心态:一方面他们受益于执政党的社会政策,肯定社会进步,但是又对物价飞涨与公共服务落后不满,更现实的是,随着从低保受益者到纳税者的身份转变,他们对政府政策的立场也在调整。

除了上述人口结构转型,当前经济环境也是“第二轮现象”的重要背景。南美左翼开启执政周期恰逢国际大宗商品牛市,贸易和消费成为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该模式随着大宗商品繁荣期结束而难以为继,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对外出口以及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再次被暴露出来,引发了各种经济问题。

当前南美国家经济下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利率飙升等问题扎堆出现,民众痛苦指数和不满情绪上升,甚至在巴西演变为大规模街头抗议。阿根廷出现历史上首次第二轮选举,尽管目前胜负未分,但是执政联盟与反对派支持率的此消彼长,也预示着人们要求变革的愿望正在上升。

过去两年,相继有十个拉美国家举行大选,但左翼占优局面尚未改变,这表明左翼在拉美仍然有着广泛民众基础。但也不可否认,过去十年,左翼在国家治理上也累积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庞大的社会补贴和福利计划挤占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生产性投资,生产效率和工业竞争力提升缓慢,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巴黎政治研究院政治学教授奥利维耶·达贝内在其《拉美左翼:1998-2012》中预见,未来合理分配财政支出势在必行,这可能影响左翼民意基础,但多次经历过经济危机的南美人也不会愿意重返新自由主义时代,所以一个可能的前景是,无论左翼还是右翼,都会向兼顾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中间路线靠拢,从而争取到最大范围的选民。(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赵燕燕)

原标题:拉美大选的“第二轮现象”:人们要求变革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