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凝固在纸面的广播 《大国有学》出版

2015-10-26 10:50:15 来源:央广网

评论

2015年8月15日,广播音画节目《诗遇见歌》正式播出。作为向经典广播节目《阅读与欣赏》的致敬之作,《诗遇见歌》在保留名人、名作、名播音员这“三名”的基础上,加入了“三新”的概念,即:新作品、新人物、新形式,有听众耳熟能详的新时代音乐作品、当代诗歌,有更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新故事,以及适应于全媒体传播的新节目形式。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方明、姚科、苏扬、田龙、章yy、杨波、钟诚、齐莺、月媚、林溪、杨婧、董乐、小妍、张祎等著名主播汇聚于此,在节目中朗诵名篇、讲述音乐与诗词的故事,以不同的声音质感演绎着诗与歌的相遇。节目特邀青年诗人、艺评人刘滴川担纲撰稿人;中国民乐数字频道制作人李晓东担任节目制作人并客串主持;后期部分,由包括杨琛、王敏在内的中央台资深音乐编辑、国际奖录音师担纲制作,全力打造一档形式新颖、“赏心悦耳”的文艺精品;节目特邀中国之声新媒体编辑夏文担纲新媒体制作,通过微信等平台发布节目视频及衍生内容,有效提升节目在全媒体环境中的传播力。节目将带听众从现实生活中走进重温经典的旧梦里,一首熟悉的古诗,一支悠扬的老歌,飞越青春的千山万水找回大洋彼岸的一份真爱,推开尘封的历史之门品味江天一色的揽月怀人。品读歌声里的诗行、吟唱诗句中的乐章,以诗与歌的名义重温经典。

严肃而不古板的《国学诸“子”谈》

世纪之交以来,伴随着经济中国的崛起和文化中国的自觉,传统的中国学观念已无法满足炙手可热的国学热的社会需求了,重新开始思考着世界也重新开始思考着自己的中国人不再乐于接受中国学这种西学东渐式的学术概念。于是,在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一个被赋予了“传统”和“精英”界限的新概念,即“国学”应运而生。

2013年、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节目中心文艺部邀请了一批活跃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的艺术家、理论家以自身的文化艺术实践为出发点,诠释当代国学的历史本体、发现古老国学的当代价值。

《国学诸“子”谈》节目当中,史航、李祥霆、张子盛、田伯平、丁嘉耕、刘国松、赵世民、林芳朱、马千、刘春爱等名家用亲切平和的口吻,将他们的所思所感向听众娓娓道来。书中尽可能保持节目中口语化的表述而仅作少量改动,以免以瑕掩瑜,从而更好地将名家们的精彩观点传递给广大读者。

娱乐范儿十足的《藏也藏不住》

全书中“娱乐国学”这一维度的代表是2015年末《大国有学》即将推出的全新节目《藏也藏不住》。这是一档以声音为载体的小型对谈脱口秀。节目以收藏为切入点,讲历史故事、聊传统文化、谈时代话题……在飞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这是“经典文化与流行思想”的一次对谈,也是“传统文艺内核通俗化阐释”的一种尝试。制作人李晓东与撰稿人刘滴川“气质分裂但精神统一”的对谈,将看似“遥远而高深”的传统文化,在轻松的交流中浅显易懂地表述出来。

“藏也”,暗喻这是一档以收藏为切入点的节目,一档植根于中华文化宝藏中的节目,一档藏匿于浮华背后却存有别样神秘和精彩的节目。“藏不住”的,是收藏者的心情——打眼的伤悲、捡漏儿的窃喜,也是节目的一个风格——真诚、真实、毫无保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是历史对世人的态度——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可以隐藏,没有什么可以逃避。“藏也藏不住”,体现了节目的娱乐性和批判性,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莫想存侥幸,藏也藏不住。

为了实现传统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设想,《大国有学》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开始考虑相关问题。就融合而言,主创团队认为不仅是简单地多开一个平台,比如设立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点播等,而应该是从内容本身开始为融合做好铺垫,是一个“榫卯”式的融合、嵌入式的融合。就像《诗遇见歌》微信公众号设立时,发布的内容不只是简单的节目预告或节目音频,而是根据节目内容展开一个话题,发布比节目本身更有广度、更具深度的延展性探讨。而《藏也藏不住》的媒体融合,首先,从节目创作本身就为新媒体做好准备,从时长、节奏、语言风格、节目包装等方面去尽可能适应新媒体用户的接收习惯。其次,微信号的设置不是为了节目的发布,而是为了弥补广播媒体“有声无画”的劣势,特别是对于收藏类节目而言,图文的辅助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听众直观地了解节目。最后,时尚化的包装是新媒体内容之外、平台之上的重要一环,打破用户对传统文化“古老”、“陈旧”、“土气”的惯性思维,而是以新鲜的方式、时尚化的表达来面对用户。

原标题:凝固在纸面的广播 《大国有学》出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