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六国主流媒体记者“点赞”长沙铜官窑
2015-10-26 09:07: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海上丝绸之路主流媒体湖湘行”主题采访团的记者参观长沙铜官窑谭家坡遗迹馆。 李俊杰 摄
“海上丝绸之路主流媒体湖湘行”主题采访团的记者亲自体验陶瓷制作。 李俊杰 摄
中新网长沙10月26日电 (记者 李俊杰)“没想到中国政府在保护方面做得这么好!”来自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的陈秋婷,用一句话简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观感。
正在湖南参加“海上丝绸之路主流媒体湖湘行”活动的东盟六国11家主流媒体记者,25日走进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长沙铜官窑,进行实地探访并动手制作陶器。
长沙铜官窑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遗址,1956年首次发现,目前共发现龙窑遗址76处、采泥矿遗址24处及码头区、货藏区、墓葬区等文物遗存面积约0.68平方千米。
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多彩,突破了中国唐代青瓷和白瓷的单一色调,堪称“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其产品出口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
谭家坡一号龙窑于1983年发现,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古龙窑。在这片古窑址的废墟之上,堆积厚达数米的残瓷碎片是晚唐、五代窑火旺盛的见证,如今展示的是其中的一处制瓷作坊,分制坯区、烧造区两部分,涵盖长沙铜官窑从采泥到成品的整个制作及烧造流程。
这些外籍记者大多数是首次来湘,亦是第一次接触陶瓷。当陈秋婷试着将一团泥在旋转的机器上加工时,她顿感成品的不易。“如果加上花纹等装饰,再进行烧制,岂不是更难?”她情不自禁地低声呢喃。
来自泰国国家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忙着记录所见的点点滴滴。在体验陶器制作时,该台的女记者亲自上阵,反反复复地在机器上捏制陶器,并不时地穿插解说。
印度尼西亚爪哇邮报的英吉尔·普拉姆哈普萨利,对铜官镇上“泥人刘”手工作坊的主人公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接待她的是一位22岁的年轻小伙。这位长于陶器世家的年轻艺人叫刘嘉豪,打小便跟随祖父及父亲学着用薪柴为燃料烧制陶品,大学毕业后,科班出身的刘嘉豪仍坚守着自己的“陶瓷梦”。在他的展览室里,摆满了几代人获得的各种证书。
“作为年轻人,能够把这种古老的技艺继续传承下来,非常难得。”英吉尔·普拉姆哈普萨利说。
在“泥人刘”手工作坊所在的铜官街,布满着数十家与陶瓷相关联的店铺,其中不少可以手工体验陶瓷制作。几位受访的外籍女记者认为,此举对陶瓷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能够在轻松的玩乐中,让年轻人也参与进来”。
近距离地触摸湖湘文化后,多位受访记者表示,他们周边的朋友对湖南了解程度还不够,特别是湖南的产品,他们希望回国后,通过自己的报道多宣传报道湖南,让更多的人亲自前来体验陶瓷的魅力。
原标题:东盟六国主流媒体记者“点赞”长沙铜官窑[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06)世界拳王争霸赛落户宁波 六国职业精英角逐金腰带
- (2015-06-08)推陈出新令巴萨恒强 让六国联赛王者俯首称臣
- (2015-06-12)伊朗与国际调停六国高级外交官在维也纳召开会议
- (2015-06-29)李保东在伊朗核问题六国外长会上阐述中方主张
- (2015-07-13)伊核六国外长密集谈判 全面协议文本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