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与诗》原创诗歌评选走进厦门大学
2015-10-25 09:08:2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厦门10月25日消息(记者周步恒 陈庚 马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起海子、舒婷、顾城、席慕蓉,几乎每个青年学子都能够随口背上几段他们的代表作,至于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橡树》这些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名作,更是在年轻人当中无人不晓,那时的人似乎都喜欢读诗,也有很多人热衷于写诗。在如今,移动互联网让世人万物无线连接,人们似乎也不再习惯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我们不禁要问,还有人喜欢诗歌吗?还有人再写诗吗?
昨天,一场以青春与诗为主题的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福建省30多所高校的学子用600多篇原创诗歌为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昨天晚上,厦门大学“青春与诗”校园原创诗作评选诵读活动正在进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这项活动,主要面向全国高校学生,举办者希望通过这项诗歌创作公益活动,激发新一代青年对诗歌的创作热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我国文艺创作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
“您现在听到的这首原创诗歌,是厦门大学大一学生范冉冉的作品,经过复赛阶段两位评委的一致推荐,这首原创诗歌,成为了昨晚的一等奖。范冉冉说,诗歌是喧嚣时代里她自己的一片净土。”
范冉冉:诗歌是一种沉静的沉思,即使外部的环境很浮躁,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东西,而且我们一直都需要。
在昨晚的评选中,评委们从660首参评作品中甄选出14首作品,分别授予了一二三等奖,对于这些作品,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共同汇集在闽派诗人的作品上,在这次这个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特别优美,有一种古人的情怀,对山川风土人情特别敏感,跟古代的诗歌有一种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
而在诗人西川看来,比起这些诗作更加可贵的,是对于诗歌和文艺的热爱和执着不懈追求,他有句话说的很好,叫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觉得不光是青年人应该有远方,中年人、老年人都应该有远方,所以我希望如果这些学生心里有远方的话,他们能够把这个远方保持一辈子。比如当他二十岁出头有二十岁的诗意,四十岁出头有四十岁的诗意,如果是这样诗意就不会是他早晚要放弃的东西了。
在如今这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独守一方书桌,用诗句表达内心情感显得弥足珍贵,但茅盾文学奖评委杨庆祥却认为,人们大可不必为诗歌的生命力所担忧,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诗歌终将繁衍生息,一个国家越是繁荣富强,它的文艺领域也必将随之强大:
杨庆祥:诗歌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一直是文学的领头兵,排头兵,因为他的形式它的创作方式其实都是特别呼应当下的时代内容,它的形式目前在这种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尤其是微信微博它也是特别善于传播的一种形式,无法想象一个十万字的小说能够通过微信来推送,但是一首诗它可能很快的被推送,有很多这样的诗人,是被这样一个媒体发现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诗歌的好时代,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以它能够不管是繁荣文艺较好,还是说真正对人心起到一个向善正面的作用也好,我觉得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诗歌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央广的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我希望有更多的媒体、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进来。
厦门大学有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诗歌创作朗诵传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史敏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之声把“青春与诗”在南方的第一场活动放在厦门大学。他说,举办这个活动,就是要发挥国家主流媒体的作用,发动更多青年学生热爱、参与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史敏:青春是人生是一个最美好的年华,青春肯定有很多美好的情感要表达,我个人觉得表达美好的情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诗歌,随意我觉得中国之声搞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这就是引导这些莘莘学子能够通过诗歌这种形式把自己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既能够激励自己,也能够鼓舞他人。习总书记特别重视文艺怎么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所以我们这次活动走进大学校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而且是以音频取胜的媒体,应该发挥我们的优势,体现我们的社会责任。
著名诗歌评论家李黎则希望,以诗为媒,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诗歌是文化的灵魂,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下诗歌正在出现一个回归,就通过诗歌文化,能够增加我们民族文化的这种亲和力,感染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和凝聚力。以诗歌的复兴带动文化的复兴, 以文化的复兴,带动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原标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与诗》原创诗歌评选走进厦门大学[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