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从有品无货到车载斗量
2015-10-24 17:09: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从有品无货到车载斗量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规模发展篇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破碎复杂的生境、良好的生态,孕育了多彩贵州特色农业,而市场对这些特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
“一进超市,贵州的特产都有”。10月2日,贵阳市筑城广场沃尔玛超市出口,黄师傅与老伴买了织金竹荪、威宁荞面条。
黄师傅是省直某单位退休的驾驶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最风光的时期,那时他经常出差下乡,每次都会带些土特产回家。单位同事也经常托他捎带新鲜、便宜的土特产。
“现在莫说贵阳,就是省外的城市也买得到”。黄师傅对今日贵州特产产量的猛增感到欣慰。
单家小户——
有山珍无商品
贵州人好客,有远客来总会赠送家乡的土特产,老乡进城也会给亲朋带些自家的特产。德江送天麻,湄潭送茶叶,玉屏送茶油……
除了送礼,老乡也把特产拿到乡场集市上出售,以换取买油盐、布匹的钱。通过种种原始的货物流通和口口相传,贵州特产从村寨走进了都市,因优质、绿色、特色而备受青睐。
但产业规模一度是贵州特色农产品发展难以跨过的门槛。
德江天麻体形大、天麻素含量高、重金属含量极微,药用、保健价值高,清朝时就闻名全国。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有广东客商慕名到德江收购天麻,一次性订货数吨,结果全县境内都没能凑齐。
10多年前,凤冈产茶区还主要集中在永安镇田坝村,采茶季节,每天也只产出几十公斤上好茶。浙江茶商坐地收购,每天空运到杭州,为了收购更多茶叶,不得不奔波于周边的湄潭、印江等地。
一位干了多年农业的专家说,贵州“乡乡有特产”,但多是作为山珍,商品化程度一直不高,多数地方特产都遭遇过有礼品无商品的尴尬,望着订单接不了。
企农联手——
礼品新商品丰
客商空手而归让德江县意识到规模发展天麻产业,是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从本世纪初起,该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培育引进企业,吸纳民间资本,带领群众产业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天麻产业。目前,全县已有洋山河生物科技公司等6家生产、经营、加工的骨干企业,10家天麻专业合作社,与高山、沙溪等乡镇上万农户合作,种植仿野生天麻近百万平方米,年产鲜天麻上千万公斤。
如今,德江已成为天麻大县。不但每年大量销售天麻到全国各地,还吸引山东等省外客商直接到德江开办天麻酒厂,规模加工天麻片、天麻速溶粉等高端中药保健品,天麻品种更多、产量更大,逐渐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单家小户的生产难以让一个产业形成规模并做大做强,需要政府引进、扶持、培育企业或合作社来组织千家万户,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2000年以来,凤冈县把茶产业定位为全县的支柱产业重点扶持,茶园面积从2000年初的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0余万亩,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茶叶年产量近万吨,年产值逾20亿元。
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已有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43家,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6万户,全省已有商品蔬菜2000万亩,建成茶园689万亩、果园601万亩,茶叶、辣椒、火龙果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渔业大幅壮大。
园区引领——
特产滚滚下黔山
玉屏自治县油茶产业曾位居全国第一。但过去没有规模企业带动,油茶产业效益低,油茶林面积曾锐减10万亩,至本世纪初只剩下3万亩。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带动下,玉屏油茶产业又日渐转阳。
“真正让玉屏油茶迎来第二春的,是省里强力推进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县油茶产业园区办主任杨明说。同时还带动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去年以来,该县又新建了朱家场铁柱山中药材示范园区等5个农业园区,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余个,引导1.28万农户流转土地5.5万亩,带动全县油茶林增至18.4万亩,规模种植中药材4.5万亩、蔬菜7万亩、水果4万亩,粮经比达到31.3﹕68.7,山地特色农业已成为玉屏的支柱产业。
“农业园区建得越多越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13年以来,贵州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已建成326个农业园区,至今年5月底,园区入驻企业2885家,累计建成商品化特色种植基地988万亩。
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各地特色农产品已从昔日的有品无货到今天的“车载斗量”。茶叶、中药材等贵州土特产,走出大山。绿色山珍成为一张张靓丽的贵州名片,香飘世界。
原标题: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从有品无货到车载斗量[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