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六旬父亲当民工住工地 儿媳开40万车送饭
2015-10-22 10:47: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因为不想做“留守老人”,因为想和儿孙后代实现“团圆”,因为子女需要自己继续发挥余热,因为……种种原因,在大城市中催生了一个新的“族群”——老漂族。表面看,一家团圆了,可陌生的都市里,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与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的疏离,医保社保等尚留在老家,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老漂族”难以释怀的“痛”,他们的幸福晚年何处安放?
宁可去打工也不住高档“监狱”
赵大爷今年65岁,现在在北京的一个工地做保安。白天没什么事儿在宿舍睡觉,晚上提着警棍在工地上巡查三次,一个月1800块钱,他觉得挺好。
很少有人知道,赵大爷家的二儿子在北京开了一个非常大的连锁店,城六区门店就得近百家。
儿子不孝顺?媳妇不孝顺?孙子不孝顺?
都不是。
赵大爷5年前被儿子接到北京养老,住在奥体公园附近的一栋高层住宅里,打开窗户就能看到鸟巢。儿子工作挺忙,不怎么着家。儿媳妇性格很好,每天衣食住行料理得井井有条。
可是,只住了大半个月,赵大爷就受不了了。每天好吃好喝,人却瘦了整整一圈。“每天就像坐牢似的。”
赵大爷说,如果还在村里,他可以找老伙计下下棋,蹲村口的大槐树下吹吹北京有大买卖的儿子多孝顺。
“村里是回不去了,儿子不同意,担心没人伺候我。我也不愿意回去,省着邻居说闲话,就跟我在儿子家住不下去了似的。”赵大爷要面子。
直到有一天,他遛弯时遇到了一群干建筑的小伙子。他问:你们需要打更老头吗?然后就跟着小伙子们上了工地。
儿子因为这个事儿发了很大的脾气,他倒不是觉得父亲给他丢了人,而是觉得父亲年纪大了,应该享清福了。
赵大爷老泪纵横地跟儿子说:儿啊,再这么呆下去,你爹离死就不远了。
儿子无奈,至少老爹还在北京,有个头疼脑热的能及时知道。如果他高兴,去工地就去工地吧。
于是,赵大爷60岁那年,成了农民工。
儿媳妇经常开着40来万的车去给他送饭,但赵大爷从来没在工地上跟人吹过自己的儿子。
卖了老家的房子 回去连窝都没了
和心情越来越好的赵大爷相比,已经跟女儿搬了几次家的崔阿姨越来越郁闷。
从女儿怀孕的时候开始,崔阿姨和老伴就到济南照顾女儿女婿的生活。“孩子怀着孕还得上班,太辛苦了。我们至少能帮她洗洗衣服做做饭。”
小外孙出生后,目睹了婆婆对女儿照顾的漫不经心,崔阿姨决定一定要驻守在女儿家。女儿也是这意思,觉得爸妈岁数大了,应该留在自己身边照顾。
谁承想,女儿刚休完产假不久,女婿被派驻到河北,同公司的女儿也申请一起调动。崔阿姨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跟着一起搬家到石家庄。
以前在济南,崔阿姨有时带着外孙在小区里散步,还能跟邻居聊几句。自从搬到石家庄,崔阿姨开始变得有些自闭了。
“邻居老太太说话我听不懂,我说话她也听不懂,说了几次以后见面就笑笑,不说话了。”崔阿姨的生活,全被关进了防盗门里。
去年冬天,崔阿姨把在山东老家的房子卖了。拿了其中的30万,帮女儿女婿买了新房子。“有点后悔,以后回老家连个窝都没有了。可总看他俩为了买房子差钱打架,也不能不管。”
去年过年,崔阿姨给老家打电话的时候,躲开女儿女婿抹了不少眼泪。“兄弟姐妹都在老家,大家还能一起过几个年呢?”
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
老漂族如何才能幸福?
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家乡。“老漂族”一把年纪,重新适应一个城市,甚至是一种气候,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大多数城市包容了打拼的青年,却还没做好赡养他们父母的准备。除了思乡情切,生活圈过小,“老漂族”还面临着有病难看、医保难报等窘境。
而最让子女心疼的,是爸妈怕给自己“添麻烦”。
如何才让“老漂族”能够安心住在女儿家呢?著名作家毕淑敏建议要从多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是儿女要知道感恩,要给父母一个舒适的心理环境。毕淑敏说,很多老人漂在陌生城市,是出于对儿女的爱。孩子们别觉得那是理所应当,孩子们要懂得表达感恩和爱,老人会听到、记在心里,也可以战胜很多心理上的疲劳。
老人呢,也要理解儿女的难处,能伸手帮助的时候就尽力而为。不过也不要觉得自己是他们的额外负担,毕竟我们血脉相依。在教育孙辈时,尽量尊重儿女的意见。
毕淑敏说,希望老年人能够妥善处理两代人教育理念有分歧这件事,让它变成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美好回忆,因为孙儿们会慢慢长大,他们也会记得在他们年幼的时候,祖辈所给予的巨大帮助。
毕淑敏说,她认为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环境,进入到新的地方,应该有意识地去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在这个实际生活当中建立起新的朋友圈子来。“这个对保持身心健康,处理好关系,包括交流必要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多开导父母,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建立社交圈;父母们放宽心,既来之则安之,主动融入新环境。且把他乡做故乡,儿女和父母都需要做出努力。当然,还少不了健全的医保机制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原标题:如何给“老漂族”爸妈一个幸福晚年?[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