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寒门难出贵子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出路在哪里?

2015-10-21 11:42:13 来源:央广网

评论

老马价值观,有腔调的财经杂谈。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医学上,这叫遗传;在经济学上,却是让人沉重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中国青年报》最近采访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报道说,在道真县,很多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因为高失业率。

按照社科院新近发布的报告,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在道真,当地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读书,在道真人看来,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

什么是“贫困代际传递”?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简单来说,有一种贫困会被复制,代代相传。

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

这一现象,当然并非中国独有。在节目中,我曾提到一个很著名的记录片《人生七年》,英国BBC跟拍了14个孩子49年,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一直到56岁。几十年过去,他们发现,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可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有人也称这种现象,叫“阶层固化”。这固化现象,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病情一点不比英国轻。

和“贫困的代际传递”相对的,某些父母“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 这也是“代际传递效益”。这种富贵的世袭性,对贫困学子就业造成很大不公。有些贫困学子不是说吗?“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机会。”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这说明,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也不均等。一些家长们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

如果贫富这样“代际传递”下去,从经济学上,将会降低的是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有的,人生太艰难,失去斗志;有的,来得太容易,不思进取。

中央关于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早有指示。比如深改组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没错,阻断贫困代代相传的出路首先应该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只看到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比例低,还要看到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也实在不高。相关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在明显下降,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至于就业公平问题,的确,某些人靠家世背景赢得了入场机会。这要分两个层面看,财富、教育背景甚至某些人际关系决定的“代际传递效益”,毕竟属于这个家庭的父母所私有,进行的是基本对等的市场资源交换;而权力决定的“代际传递效益”,可能滥用的是公共资源,靠权力寻租为儿女铺路,这就未免犯了忌讳了。

寒门子弟要改变命运,还有一个出路,在于改变观念。这世界,贫穷不可怕,最怕的是受害者思维。就业不顺利,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我们也不妨冷静地想一想,你输给同学,也许并非全是输给“同学的爸爸”。也许你的同学比你眼界更宽,见识比你更广,交际能力比你更强。所以,在就业之初,表现比你更出色一点,占了先手。

不要紧,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开始这几百米,不管什么原因咱们落后了,不抱怨,也别气馁。比如,二十年前的马云,处境不会比咱们好多少。但是,他没有服输。既然没机会,那就自己创造机会好了。

人生啊,三贫三富过到老,二十年后会怎样,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加油!

原标题:寒门难出贵子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出路在哪里?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