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科院博导“六不用”种田被疑炒作

2015-10-20 06:2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

蒋高明的弘毅生态农场在官网上的简介。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这是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博导蒋高明,在老家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创办弘毅生态农场时倡导的生态种植法,称为“六不用”。

2006年创办至今,弘毅农场宣称采用“六不用”种植法,并称其已发展成当地“生态种植业标杆基地”,平均亩产1153.4斤,对比试验得出超过采用化肥、农药传统种植的土地产量近14%,每亩平均效益达到5000元,是当地农民种植收益的5倍之多。

但采用“六不用”种植方法,产量和收益轻松超越农药、化肥土地的结论,也引来了业内有机企业、农业学者的质疑。有观点质疑有机肥成本太高、结论对比不公平,甚至有人直接批判蒋高明本人“不学无术”。

10月16日,中科院博导蒋高明对新京报记者承认,确实收到很多“质疑声音”。

争议1

生态农场的产量效益:

产量超传统种植 效益高5倍?

根据弘毅农场近日公布的数据,其“六不用”农田2014年有机玉米验收产量为1364斤/亩,有机小麦产量1127斤/亩。2015年有机农田实打验收产量1194.5斤/亩,平均达到1153.4斤/亩。

“试验田很早就达到了吨亩良田,最终还得看大田产量。”中科院博导蒋高明对新京报记者称,其研究团队租借的是村里“条件最差”的农田,在带领农民采用“六不用”法生产,停用农药、化肥、除草剂3年后,总共45亩大田收获产量4.1万斤,平均每亩达911斤,超过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地产量(平均800斤/亩)的13.8%。

蒋称,“这充分说明,如果农民愿意往土地上投入,有机农业是增产而不是减产的。”

不过,有机农业人士和种植企业对“六不用”法高出传统种植产量提出了疑问。

“我搞有机产品七年,最高也只实现了年产量与用农药化肥田地的持平。”一家北京有机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说,规模化种植环节要实现超越传统种植很困难,“即便是产量持平的状态,种植成本也要高出2倍。”

一家有机企业项目负责人说,采用有机种植方式的土地,在土壤肥力、酸碱度非常理想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达到使用农药化肥的土地产量。并且要换在同等肥力、同等环境经改良的土地中进行严格对照实验,这样得出的有机产量结论才具备说服性。“拿普通土地产量来参照对比,不公平。”

对此,蒋高明称,“六不用”法产量能超越传统种植的关键,在于土壤的施肥和病虫害控制。目前弘毅农场已连续9年,按照5吨有机肥/亩的投放比例来涵育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达到了4%。

蒋对新京报记者算账,按照投入的有机肥、麦种、杀虫灯、灌溉等成本来看,“六不用”投入在1100元左右,“每亩地平均能达5000元左右的收益,而周边农民传统种植的土地效益在1000元/亩,差值5倍之多。”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超过2%,就已算是肥田了。”一位长期研究有机农业的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介绍,目前华北平原土地有机质含量平均0.8%~1%,有机质含量翻倍的前提下,土地实现20%产量的增收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此大规模的有机肥投放量,农民怎么负担得起这些成本?”

在蒋高明看来,通过提倡养殖场+种植业同步发展,既能解决有机肥的成本,又可发展循环绿色的生态经济,“农场的小麦、玉米有机产品能卖到6~10元/斤,在北上广地区销量非常高,说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只有高产量的农产品能卖出价格,农民自然愿意投入成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争议2“六不用”成绩:

将颠覆国际对有机农业的主流学术?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知是,采用有机方式生产的农业,产量与传统农业相比均有20%左右的下滑。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玛古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环境研究所主任佛利,201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报告中指出,对1979-2011年比较有机种植和一般种植的66项研究分析发现,有机蔬菜和谷物的产量会比一般同类作物降低26~33%,有机水果和产油种子比传统农业的产量低3%到11%。而发达国家有机农业产量比传统农业要低20%,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产量要低出43%。

“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有机产量不如传统农业学说。”蒋高明称,其研究成果已整理成学术论文对外投稿。

据悉,蒋的论文被《自然》等权威刊物拒绝发表,认为与主流学术观点相悖。对此,蒋称,论文“被另外几家国际一流权威刊物接受了”,但他拒绝透露刊物名称。

蒋高明还称,目前弘毅生态农场的科研项目,已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为之申请了12项专利。

争议3

蒋高明其人:

生态农业创新者还是不学无术者?

在弘毅农场科研试验的9年里,对蒋高明的种种争议也随之而来。

支持者认为,蒋高明对弘毅农场进行的生态农业实验,能以绿色循环的模式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三农”问题实质性解决。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戚桂峰甚至认为,按照这样的实验,“仅用全国18亿亩农田中的6亿亩低产田,经过改造就能保证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但新京报记者查到一篇以“植研所人”名义发表的文章,言辞激烈地指出,“学术上,蒋高明是我们所倒数第二的研究员,评估中被严重警告。他在外面自称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让大家以为他是植物所第一块牌子,但我们所没有首席研究员,是蒋高明自己在自己课题组的网页上给的职称。”

对此,新京报记者向中科院植物所多位负责人求证,但并未得到回复。不过,另一位植物所老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证实,所内并未设置首席研究员这一职位。但对外界的举报和批评并不知情,对蒋的印象是“很擅长公开发表意见的生态学家”。

“全部是胡说八道。”蒋高明激动地说,他的团队在植研所内排名是正数第二,并不是传言中的倒数第二,年度评比都以优和良为主,并仍持续在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背后用下三滥的手段泼脏水。”

蒋高明说,他为弘毅生态农场申请的专利,“权益所有人为中科院植研所,所有收入都会上交所里。并且弘毅农场只是卖技术,来保持科研课题的自给自足。”

新京报记者发现,蒋高明对转基因的强烈质疑也引发了许多争议。2007年开始,蒋高明以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生物科学家身份连续发表多篇反对转基因文章。

“为农民、农村弱势群体发声。”这是蒋高明对自己的定义。蒋高明说,“我们实验得出数据最终论证出生态农业是完全可行的。”

蒋高明称,弘毅农场正在启动商业化进程。他称,从2013年起,弘毅农场陆续同各地种植农场合作推广有机种植养殖,目前面积已达14.5万亩,还与国内政府相关基金合作建立了绿链有机食品电子销售平台,计划在3-5年内发展生产与销售会员1000万人。

对于蒋称的14.5万亩农场,截至发稿,蒋高明未对记者透露具体名称和地点。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栋 实习生丁琢

原标题:中科院博导“六不用”种田被疑炒作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