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将课堂搬到田野山间 四川纳溪探索天人共育

2015-10-10 19:30: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将课堂搬到田野山间四川纳溪探索天人共育

学生们广袤的大自然课堂 杨涛 摄

\

学生们尝试编织各种竹器 杨涛 摄

\

学生们在山涧阁楼中朗诵古诗 杨涛 摄

中新网泸州10月10日电 (周亚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10日上午,四川纳溪合面镇一处山涧小楼前传出朗朗诵读声。作为教育部授予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这种以自然天地为教室,山水万物为教材的创新教育模式已在当地全面展开。对此,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表示,现代教育就是要从迷信网络教育的误区中,回归自然课堂。

六年级的桂艺栖说,《鸟鸣涧》放在这里吟诵,她似乎能看到王维作诗时桂花满地的场景。“四处桂花香,但经秋雨一吹打,确有几分凋零的感觉,诗的意境一下刻在了脑海里。”刚读完,桂艺栖就感觉她能一辈子记住这首经典杂题。

不仅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物理也都被搬到了这广袤的大自然中。“和城区学校无法拼硬件,我们就把校门打开,用好农村自然环境这一优势资源。”合面中学校长刘天明告诉记者,通过三年实践发现,每周2至3课时开设在户外,虽然室内课堂时间减少,但全镇升学率不降反升。

因为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合面现象”产生了。合面镇是地处乌蒙山边缘的典型西部山村,距市区50余公里,是主城三区最远的乡镇。和农村学生挤破头涌向城区全国趋势不同,这里3000学生“小升初”流失不到20个,97%以上的学生选择在家乡就读。

对于一个留守儿童比例达90%的乡镇来说,这一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应该归功于‘天人共育·四育合一’教育理念。”纳溪区教育局长杨文政这样理解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的资源,实现家教人伦、学校育知、社会养德、自然怡情的共育成果。”对于留守孩子们的身心,学校特别通过家教基地的原景重现、亲情互通等方式来弥补。

2013年,纳溪区高规格地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指挥长的素质教育工作组,在全区范围内探索农村素质教育方向。近三年来,纳溪区社会青少年犯罪下降了近40%,家长投诉率下降了40%,学困生更是降低至3.26%。这与纳溪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学生、自立自强孩子、职业意识公民、个性突出人才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培养了大批会读书、会考试,但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实践成为了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农村教育分会长赵家骥对这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尤为看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应该亲近自然,这是教育本质所在。中国教育学术会专家纪大海也认为,现代教育过度迷信网络教育,过度强调信息化,过度依赖电子屏幕、微课等教学方式,像培养模型一样。”我们提倡人要回归自然,课堂则更应该回归自然。”纪大海如是说。(完)

原标题:将课堂搬到田野山间 四川纳溪探索天人共育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