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与守望者——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的建设者
2015-10-08 11:00:29 来源:重庆日报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的建设者
中外专家亲密合作。
▲黑夜里,页岩气开采工人正在大山之中忙碌着。
▲生产出来的页岩气将通过集气站,源源不断向外输送。
▲打桌球和乒乓球是工友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工地上的亲情房总是空着。
▲页岩气开发技术正在不断更新,学习尤为重要。
▲一大堆管道将从平台打入地下数千米深。
▲钻井平台上,无论刮风下雨晒太阳,工人都坚守在岗位上。
图/记者 罗斌 文/记者 白麟
在远离主城的涪陵焦石坝,有这样一个近万人的群体:他们就像是候鸟,在家庭与千里之外的油气田之间,循着季候奔波,与家人的分离是一种常态;他们又像是守望者,走到一个地方,就扎根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这就是参与涪陵页岩气田勘探开发的石油工人。
截至7月,涪陵页岩气田已累计开钻246口,钻井总进尺突破100万米,累计生产页岩气21.24亿立方米。不断攀升的产量背后,是许多个平凡身影,在一个个不眠之夜,用他们的汗水来保障能源供应。
8月4日,涪陵页岩气田钻井工作项目部副主任赵明坤,来到焦页44号钻井平台,登上近50米高的井架,查看正在下套管的一口页岩气井。伴随着现场吊机工作的轰隆声,一根数十米长的套管,正缓缓地垂直进入地下。
“赵,来这里!”平台上,来自美国的专家KEN向赵明坤打个招呼,赵明坤立即上前与对方交流起来。
页岩气开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两三百平方米大小的平台上,就有来自项目实施、物资、技术、管理等各方合作单位的数十号人。而处在最中心的石油工人,身上的衣服都沾满了黑色油污,这种衣服只有用工业碱才能洗干净。
两年来,在涪陵页岩气田,像这样的钻井工作从来没有一刻停歇过。工人们都是两班倒,每天工作12小时,10个小时用来睡觉,另外两个小时用来吃饭和洗澡。
赵明坤带着记者来到工人们的住所,20多平方米的一间野营房,要住7—8个人。“有专门的接待房,可以让工人的亲属来探望时住。”赵明坤指着一间野营房说:“探亲的房间几乎都是空着的。”
为什么?赵明坤一阵沉默:“这里太苦,大家都不愿让老婆孩子来这里。”
时近黄昏,白班的工人们开始陆续回到生活区。一顿饱餐后,大家排队洗澡,不少人掏出手机,走到僻静一点的地方,这里有点信号,能和家人聊一聊。
奋战在第一线的石油工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除了繁忙工作,每周还要进行三次业务学习。日常生活是十分单调的,许多人在气田工作两三年,还没有到过涪陵城,更有甚者连焦石镇都没有去过。
在“页岩气开发功勋井”——焦页1HF井旁的焦页1号集气站,就有三名这样的年轻人。张雯静、周琳和闵锐,都是25岁上下的年纪。他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巡视、检查采输设备的安全运行,每人值守24小时,然后轮换。
由于集气站人手少,下厨和清洁这一类的事情都得自力更生。张雯静和同事每隔4个小时,要坐车到其他集气站巡井,同时还要经常应付临检,工作虽然和钻井平台的工人们不同,但仍然十分繁忙。
对像候鸟一样工作和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如何谈婚论嫁是个大问题。闵锐就正在经历这样的焦虑。有前辈告诉他,找对象,只能靠自个的“水平”,但干这一行,真的不能够轻易结婚:“因为你长期都不在家,你必须先确定,对方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你的工作。”
家与工作,构成了候鸟的生命轨迹。今年年初离家之前,赵明琨拿出台历,在上面一个日期上画了个圈,他向孩子承诺,当时间走到这个圈时,他就会出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