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云南侨乡龙陵:茶马古道上最后的桐香竹韵

2015-10-02 20:0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云南侨乡龙陵:茶马古道上最后的桐香竹韵

图为王立魁正在制作纸伞 马骞 摄

\

图为象达油纸伞 马骞 摄

中新网保山10月2日(记者 马骞)戴望舒的一首《雨巷》,给油纸伞添了不少诗意。2日,云南侨乡龙陵县象达乡营坡村南海寨46岁的王亮毕并没有休息,他每天的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做油纸伞。

象达油纸伞制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看似普通,制作起来却颇为复杂,从削伞骨,到裱纸、穿花线……再到最后刷桐油晾晒,72道工序,缺一不可。“天干的时候,院子里、二楼全都晒着油纸伞。”对王亮毕而言,油纸伞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做伞也成为他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

王亮毕的父亲王立魁今年已经73岁,他从20岁开始做伞,至今已有50个年头。虽然手艺已经教给了儿子、儿媳,但王立魁还是每天都参与到制伞的过程中。这一把纸伞,已经成为他生命中像喝水、呼吸一样自然的事。

王亮毕说,他66岁的堂哥王再恩自小便跟着伯父学习制作油纸伞。“20年前,他发现寨子后面有一大片人面竹,竹节根部有七八个节形似人面。因为觉得人面观音竹独特美观,便将其用于制作伞把,从此象达人面竹纸伞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象达纸伞被列入第二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王再恩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最难的就是用圆盘锯凿伞骨上的细槽。”王亮毕两只粗糙的大手上留下了一道道刀痕。他坐在由几块木板简单拼凑而成的线床上,用坐在线床的横木上,用构皮绳拴牢圆盘锯,双脚踩在构皮绳上来回蹬,左手固定圆盘锯保持平衡,右手拿着伞骨来回滑动,凿出一条仅有一毫米的细槽。“稍有不慎便会凿到手,刚开始的时候经常会把手划破,疼也只有忍着。”10年前,王亮毕放弃了在外开大车的生意,回家继承了祖祖辈辈留下的“事业”,他的妻子杨翠丽也加入到其中。

杨翠丽主要负责伞面的绘画。“自己慢慢摸索,想象着画牡丹、梅花、菊花等等。”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她笑言自己找对了婆家。由于做伞的周期较长,每天能制作的数量并不容易计算。而每逢雨季,因为无法晒伞,基本属于停工的状态,王再恩和王亮毕两家人都是边种田边做纸伞。

“曾经的油纸伞是每家的必备品,小时候寨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油纸伞,再用马匹、骡子驼着,翻山越岭,到缅甸售卖。这也是象达最早出口的本地特产。”王亮毕说,而今,制作繁琐的油纸伞没了市场,也就没有了收益,现在整个寨子只有堂兄弟两家在坚持做手工复杂的人面竹子纸伞。

“想把老祖宗传下的手艺继续传下去。”王亮毕说,他的儿子王祥和女儿王蒙,一个刚大学毕业,一个刚考上大学。每到假期,他们都会学习一些制作纸伞的工艺。“虽然很难,但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记忆,我们也想学会,就算不以此作为职业,也想要尽可能将手艺传承下去。”(完)

原标题:云南侨乡龙陵:茶马古道上最后的桐香竹韵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