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练好“内功”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
2015-09-30 16:52: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宁波引进的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刘炳宪介绍数字病理扫描设备。 林波 摄
图为位于宁波余姚的首个浙江省“千人计划”产业园一角。 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9月30日电(记者 徐小勇 奚金燕 林波)虽然地处东部沿海,宁波却有着外人不知道的“痛”:知名高校少、科研院所少,引进高层次人才有着先天的不足。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的价值不言而喻,围绕高端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在今年8月13日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历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力决定一座城市的发展高度。
为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挟技而来,宁波深入实施重大工程“引才”、建设创业创新平台“聚才”、发挥企业主体“用才”、推广“妈妈式”服务“留才”,练好“内功”做实“人才文章”,实现了人才经济的喷涌而出。目前宁波人才总量达到了173.9万人,其中,近几年每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目前总量达6642人,比2011年底增长160%,实现了3年翻一番。
实施重大工程“引才”
吴珂是谁?他是目前中国海外留学华人中唯一的加拿大两院院士。就是这么一位拔尖人才,去年选择了在宁波大学全职任教。这不禁让不少业内人士纳闷,在国际上大名鼎鼎的教授为何会选择牵手年轻的宁波大学,秘诀就在宁波市的一项项“人才计划”之中。
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立平看来:“一个人才就能带动一个产业;有什么样的科技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优势产业;有什么样的人才集聚,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特色。”
为了招引高层次人才,2011年,宁波开始实施“3315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高端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波创业创新,对入选的高端团队给予500万元-2000万元资助,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
截至去年底,已有84个高端团队和26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他们共创办企业168家,有110家已实现销售,去年实现销售22.8亿元、利税4.1亿元,有1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企业将在三年内启动上市计划……可以说,一批企业已经步入了成长的快车道。
趁着良好的势头,今年,宁波又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强”的人才发展新政策25条,进一步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对新引进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领衔的重大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对其领衔的团队核心成员给予薪酬补助;对“3315计划”人才创办企业成长发展较快的,再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
宁波人才新政的政策红利不仅释放了创业创新活力,也传递出招贤引智的“宁波信号”。
在原有面向海外引才为重点的“3315计划”基础上,宁波又在人才发展新政中提出了实施“泛3315计划”,重点面向国内引进信息经济、港航物流、金融创投、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时尚创意、科技服务等城市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和团队,对入选的个人给予50万元资助、团队给予100万元-500万元资助。
“泛3315计划”与“3315计划”相得益彰,形成了姊妹篇。
建设创业创新平台“聚才”
对人才而言,什么才最具有吸引力?宁波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平台是集聚人才最有效的载体,要搭建好人才事业发展平台,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
近年来,宁波在大力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人才高地建设基础上,加快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两城两园多点”人才集聚平台。
加快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努力形成人才和创新要素集聚的“双子星座”。2014年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引进高端团队17个、各类人才5000余人,其中海外人才210多人。
加快建设“千人计划”余姚、宁海两个产业园,吸引“千人计划”专家前来“二次创业”。2012年成立的余姚园区已吸引了32名“国千”、14名“省千”前来创业创新,注册落户项目46个,已有14个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5大主导产业集群;今年初成立的宁海园区已引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宁波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培训中心等24个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引导各地合作共建研究院、产业园等各类创业创新平台,近年来引进了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摩米创新工场、西电产业园、浙大工研院、复旦大学研究院等高端产学研用平台400多个;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级学会服务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力度推动市场化主体建设“量化金融小镇”、“基金楼宇”、“机器人小镇”、“海蓝宝”众创社区等新型平台,目前宁波已有27家市级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吸引了众多怀惴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一展才华。
发挥企业主体“用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桩基施工中原先的预制桩锤击和静压工法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他开发的‘静钻根植桩’正在彻底改变管桩行业,我们企业也因此实现了年产值超10亿元、迈入国内行业前十的目标。”在浙东建材集团总裁邱风雷眼中的“他”,正是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集团副总裁张日红。
在日本工作了18年的张日红,是行业内知名的混凝土制品专家。2009年,张日红博士加盟浙东建材集团,短短几年便成功开发出“静钻根植桩工法”,彻底解决了灌注桩泥浆污染问题,形成了新的桩基产业链,并获20多项国家专利,使其所在的浙东建材集团顺利推出竹节桩和复合配筋桩产品,如今已投入量产,年产量可达300万米。
像这样鼓舞人心的人才故事,正在四明大地之上接连上演。如果说数十年前,宁波还凭借东部沿海地缘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宁波在新一轮发展布局中,已经把高层次人才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引擎。
据了解,入选宁波“3315计划”的84个高端团队和26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有60人、154人分别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3315计划”人才累计获批专利137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56.1%;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551项,填补国内空白326项;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38项,科技成果转让金达3.5亿元。
“人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后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强的。”但在宁波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看来,人才以用为本,引进人才是前提,用好人才是关键,“要真正发挥人才作用,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企业,光是靠政府推是有限的,人才最终还是要用于企业,由企业来引进、培育和使用,企业才是真正的驱动器。同时,对企业来说,好的人才对本地企业的刺激,犹如‘鲶鱼效应’,能够带动众多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含量、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
2009年,位于宁波江北投资创业中心的江北留学人员创业园挂牌成立,这是宁波市首家“政府指导、企业化运作”的留创园,由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4家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江北区中部科技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进行管理,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建园,企业入驻”模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新模式,注入了市场机制和创新活力,为创业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据介绍,该园区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已入驻企业15家,聚集人才600余人,其中留学生和外籍人才40余人。目前,已形成了以牙科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为主体,牙科文化和牙科教育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宁波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蓝野模式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创业园区的企业化运作是高效的,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开发平台引进用好人才,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国家级学会服务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各类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新平台,引进一批高层次全职人才和兼职人才,以人才引领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推广“妈妈式”服务“留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然而能否真正留住人才,关键还在于人才发展环境是否足够好,是否让人才舒心。
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波创业创新,难免有点“水土不服”,初期的困难大多集中在启动资金、住房、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这就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人才解决回归后最初的困难。”宁波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为此,宁波成立了首期规模3亿元的宁波海邦人才基金,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以及人才银行、科技银行等融资平台,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扶持。在住房保障上,实施“三年万套”人才房建设计划,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1.2万套;在就业入学上,宁波市出台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暂行办法,多渠道帮助解决家庭和生活难题。
在此基础上,宁波全域推行对人才的“妈妈式”服务,以贴心优质的服务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努力打造适合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圈”。
“保姆式”和“妈妈式”的人才服务有何不同呢?“保姆式服务是被动的,经常是‘点到为止’;妈妈式服务是主动的,是设身处地为海外人才考虑,全面化解人才在资金、住房、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立平如是说道。
据了解,目前,宁波已经整合25家市级部门服务资源,组建运行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市县两级联动,直接对接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871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咨询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民生、企业、科技服务平台,形成矩阵式服务的合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体化、一站式优质服务。今年初,还组建了“3315计划”首批22名助创专员队伍,对人才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和组团式跟踪服务,让宁波真正成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娘家”
有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更有贴心的“妈妈式”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宁波。去年一年,宁波成功引进了14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今年上半年又引进了830余名。截至目前,宁波全市人才总量达173.9万人,比2011年底增长59.4%,其中,海外留学人才6642人,比2011年底增长160%,实现了3年翻一番。(完)
原标题:浙江宁波:练好“内功”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