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八旬清贫教授捐百万设核电创新奖学金 曾立志要当“好的中国人”

2015-09-29 18:28:17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上世纪60年代,陈善年接受一项秘密任务,带队承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中核反应堆传热与流体力学关键基础数据实验项目重任。

实验是在一片空白中开展的。陈善年带着一帮人建起了试验台,一天24小时三班倒。陈善年说,这项试验不仅困难,而且危险。为了安全,他们用铁丝网把试验场地围起来,不了解情况的人给试验场取了个外号,叫动物园。文革期间,陈善年哪个派也不参加,有人批评他,说他“躲在乌龟壳里,不干革命。”陈善年回答说,我才是真正干革命的。

1967年,陈善年团队完成任务。有了他们提供的基础数据,核潜艇的设计才能真正启动。

陈善年参与核潜艇设计工作,就连夫人佘颖禾教授都蒙在鼓里。直到去年,核潜艇“091”“092”工程解密,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陈善年那些年在忙着什么。陈善年拿出一本1993年国务院颁发给他的特殊津贴证书,上面写的还是表彰他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

\

根据捐赠协议,“陈善年、佘颖禾核电安全与创新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核电方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每年颁发一次,由能源与环境学院确定奖助名额及金额,只要符合成绩优良、社会责任感强等相关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曲钢摄)

立志报国感恩社会:“要当好的中国人”

小时候,陈善年在鼓浪屿的外国学校念书。当老师问学生长大后做什么时,很多学生说要当医生、律师等等。陈善年的回答是:要当中国人,当好的中国人。

1963年,留校任教的陈善年,准备去苏联留学学习核动力专业。临行前,陈善年发现,苏联方面把“核”字涂掉了,变成了普通的动力专业。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出国深造是一条“正道”,但陈善年认为,不学核动力,出国留学就没有意义了,不如留在国内跟着学校的专家做研究。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主动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去年年底,陈善年提议把家中积攒多年的积蓄捐给学校,得到了夫人和女儿的赞同。目前,陈善年一家还住在学校分配的老房子里,这笔钱都是平时节俭出来的。1996年,陈善年刚退休的时候,退休工资一千多元。在很多人看来,也许买个古玩,这一百万就花掉了,但陈善年认为,只要生活无忧,享受是次要的。设立奖学金可以让年轻人更早地成长起来,更快地发展核电事业,“早一年是一年,早一天是一天。”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朱小良介绍说,陈善年教授没签协议就把款汇到了学校的账户上,而且要求不宣传,不搞仪式。

陈善年说,捐赠百万设立奖学金,也是延续了感恩社会的家庭传统。陈善年家是福建福州的望族。爷爷在国外留学后回到马尾海军学堂任教。父亲是交通银行厦门分行的行长。但陈善年从小没有觉得家里有多宽裕,后来才知道父亲一直坚持给医院捐赠。

谈中国核电发展:核电技术很安全 在内地大有可为

说起中国核电的发展,陈善年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科普不够。不少人认为核电不安全,但事实上,当年在研制核潜艇时就坚持一条原则:不安全,宁可没有。在试验过程中,国家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确保核潜艇及乘员的安全。我国核能应用是从最难的做起,已经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某些地方已经超过了国际水准。现在,中国核潜艇技术正在一代代稳步前进,是世界上唯一从来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的国家。

陈善年强调说,核电清洁、稳定、可控。目前,全世界在建的核电厂,中国的比例最大。但我国的核电发展还不够,而且太慢,法国80%以上都是核电。因此,要加快核电发展,不能只在沿海发展核电,在内地也大有可为。

原标题:八旬清贫教授捐百万设核电创新奖学金 曾立志要当“好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