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 构筑高端人才 “磁力场”
2015-09-26 19:0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刘炳宪介绍数字病理扫描设备。 林波 摄
图为科创中心一角。 林波 摄
图为科创中心一角。 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9月26日电(记者 林波 奚金燕)姚力军的“江丰电子”、吴景晖的“创润新材料”、孙云权的“智畅机器人”、钟路华的“阿凡柯达”……当这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开始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并带领团队打破一项项国际垄断,刷新大众对中国创造的认知度,谁也不曾注意到,这些“国千”专家的项目都孕育自同一个地方——浙江余姚。
一座偏安于浙北的小城,缘何能够成为一座“圆梦之城”,这还要从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说起。作为浙江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总规划面积约12.05平方公里,按照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一园三基地”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分点布局,同步实施。
从2012年至今,从无到有,从前期研发到投入生产,“千人计划”产业园正在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的“磁力场”。
妈妈式服务
贴心真诚打动人心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雨后的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里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刘炳宪带着助手越过这片桂花林,闭上眼睛,桂花的香气袭来。睁开眼,神采四溢,此刻的他正赶往一家医院洽谈一笔至关重要的订单,多年研究,他的数字病理扫描设备已正式上线,迎接他的将会是另一个未来。
“千人计划”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专家及其创业创新团队,往往能以自主创新的独特优势,以及广泛的国际市场人脉和资源,占据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中国服务”和“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第一梯队。
目前,各地对“千人计划”人才的招引竞争日益激烈,纷纷通过设立创业园、产业基地、给予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人才和项目落户。
2012年9月23日,余姚挂牌成立省内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才引智。
2013年4月9日,产业园正式定名为“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被列入宁波“一城一园”战略的重要一极,同时也被列入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其实也曾有过犹豫,但这些犹豫在看到余姚的办事效率之后就全打消了。”作为最早入驻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的“千人”专家之一,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炳宪回忆起初到余姚的情形感慨万分。
拎着一只行李箱,带着两个助手,刘炳宪就这样从日本回到余姚,创立了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数字病理扫描设备及远程病理诊断系统的研发生产。
对于余姚提供的配套服务,刘炳宪更是赞不绝口。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帮扶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余姚提供了“妈妈式”服务,全力为人才创业创新解决“后顾之忧”。
同时,余姚出台了《关于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对“千人计划”专家或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创办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和最高500万元的创业种子资金支持,并自企业创办之日起3年内,给予最高500万元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全额贴息补助。
而具有专家和技术的纯科研团队“江丰生物”一到余姚,便拿到了500万元的种子资金,公司从项目注册到开工,只用了短短两三个月时间。
在资金扶持之外,余姚还推出“无缝对接”的链条式服务,形成了市领导直接联系项目、重大事项酝酿会专题讨论会、定期项目协调推进会、服务人才专项例会等一系列服务机制。
立足主导产业
发挥人才引领支撑作用
中午11时30分,夏向明熟门熟路地走到食堂端起打饭盆子开始打饭,遇到熟识的博士如若朋友一般的闲聊,一边吃一边聊着彼此的近况。在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里,随着夏向明来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将这位余姚人才办副主任当作了园区的一份子。
夏向明告诉记者,园区非常注重发挥在姚“千人计划”专家“以才引才”作用。按照“一个产业一名领军人才”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群体。
他强调:“特别注重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重点人才。”
在“千人计划”产业园启动之初,园区就定位: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并支持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余姚创业。
2005年8月,在国外生活工作十余年后,姚力军辞去了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职务来到余姚,创立了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丰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溅射靶材的研发和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产品成功进入IBM、东芝、台积电、NEC、日立、UMC、等国际巨头。
姚力军说:“以前,超高纯钛严重依赖进口,生产成本太高,这样一来,成本至少可下降50%,而且还打通了‘超高纯钛—靶材—电子芯片企业’整条产业链。”
“饮水思源,回馈余姚”,凭借自身广泛的国际市场人脉和资源,姚力军从世界各地为余姚引进了更多的海外博士和创新团队。
这几年来,通过姚力军的牵线搭桥,在半导体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相关产业,集聚了如潘杰、周华、吴景晖、钟伟华等一批海外高层次专家,涌现出江丰精密、江丰生物、创润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铜、铝、钛、钼、钽等靶材的整条产业链。
除了新材料产业领域,在智能装备产业领域,以甘中学博士为核心,其创办的宁波易拓智谱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定位为构造宁波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为宁波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平台,聚焦创建下一代产业革命新业态的“智能生态网”。
从2012年到2015年,一间间的厂房从一片黑土中矗立起来,一台台设备从一张张草图中制造、安装起来了,一个个团队也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起来。从陌生到相熟,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戚红军对于这个园区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
“其实很多专家过来的时候,大多都是一个人,但是不久之后他就会变成10个人,20个人,甚至是更多人的团队,”戚红军说道,“而现在有很多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都有遇到资金的问题,因为科研不是一蹴而成,它需要时间和金钱。”
针对这一现象,余姚依托民营经济发达、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深化实行“项目+资本”、“项目+民企”的合作模式,在对企业实际需求排摸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筛选出一批符合余姚产业发展方向的潜力型项目,引导企业用“市场化的眼光”进行自主挑选。
定位清晰
构筑高端人才磁力场
如今,“千人计划”产业园正在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的“磁力场”。
“国千”专家姚力军带来了多名海归博士、日本专家和5项半导体材料的核心技术,其公司生产的半导体工业用溅射靶材,填补了国内产业及技术空白。
“国千”专家吴景晖博士领衔的“创润新材料”团队,于2014年6月顺利生产国内第一炉电子级低氧超高纯钛,一举打破美国、日本企业在超高纯钛领域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限制和垄断。
“国千”专家、被誉为“治水专家”的钟路华博士,引领“阿凡柯达”团队自主研发了“可完全生物降解技术”,并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对余姚境内近50公里长的9条河道水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目前各条河道的水质已得到显著改善。
“千人计划”产业园招才引智的成功实践为当地经济的提质增效带来了强劲动力,也催生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今后,产业园还将加快“千人计划”产业化项目的引进落户。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创业的氛围,我的很多想法得到了很好的实现”。钟路华说道。他的创业历程从余姚开始,借助余姚西江的成功治理打响自己的“治水”品牌,从而被外界冠以“治水专家”的称号。
在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里,不少像钟路华这样的人落地余姚追逐梦想,而他们的梦想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蔓延。
在夏向明看来,引进一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意味着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建设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是余姚为积极发挥“千人计划”专家领军作用及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余姚市重点培育打造的一个人才特色品牌。
戚红军强调,园区将加快“千人计划”产业化项目、高层次科研院所引进落户,推动园区成为承载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目前,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注册落户项目46个(其中国家千人35位,省千2位)。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近年来,宁波在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但“成长的烦恼”逐渐多了起来。在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制约因素加大的背景下,依靠资源等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灵了。
回顾往昔,从无到有,从打破国际垄断到自主研发,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且行且努力;展望未来,破解成长中的烦恼,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定位新材料产业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努力趟出一条“中国制造2025”的“余姚路径”。
当阳光洒在余姚这片7000年前诞生了河姆渡璀璨文化的土地上,仿佛时光驻足,定格在一双双充满拼劲的眼睛里。(完)
原标题:浙江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 构筑高端人才 “磁力场”[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2)国内首个独立设置高等特殊教育师范本科院校成立
- (2015-05-23)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
- (2015-05-23)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获批生产 取材猪角膜
- (2015-05-24)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投产 将为患者带来光明
- (2015-05-24)北京或迎入夏后首个高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