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三代人的月饼记忆

2015-09-26 16:20:21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福州9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陈弘毅 刘姝君)一块月饼,承载起华夏儿女的几多回忆。在中秋节到来前,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老中青”三代人,听他们讲述不同的月饼记忆和中秋故事,体会时代变迁和不变的中秋情。

老年人:最难忘是老口味

今年86岁的方炳桂是个地道的“老福州”。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已50余年的方炳桂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州并没有现在中秋节吃的月饼,当时百姓吃的是一种被叫做“礼饼”的糕点。“礼饼”呈扁圆形,比月饼大,皮薄如纸,馅饱味香。馅料主要采用肥猪肉、花生、芝麻、冬瓜糖以及时令的果仁。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粮油副食和日用工业品已经按户口凭证限量供应了,过节的月饼及水果等也不例外。“那时月饼是奢侈品,半斤粮票只能买到2-3块月饼。”方炳桂说,为了给孩子们解馋,大人们会提前几个月把粮票存起来,为的就是中秋这天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一块月饼。

如今,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月饼已不是奢侈之物,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但让方老念念不忘的还是过去传统的“礼饼”。“现在传统的‘礼饼’已经很难买到,只有一两家老店还在继续经营这款饼。”方炳桂说,现在不少老人身患糖尿病,月饼不敢多吃,只能咂吧一小口解下馋,但能在中秋这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中年人:没有送礼的月饼反倒更轻松了

“这两年感觉特别明显,马上到中秋了,一盒月饼都没收到。”黄鑫(化名)是东部某市的基层公务员,与以往摆在家中的几摞月饼相比,今年的中秋稍显冷清。

往年算上单位分发和朋友送的月饼,黄鑫家每年都能收到五六个礼盒。与大部分家庭类似,黄鑫也都是将月饼直接转送给双方的父母或者亲戚朋友,自己家中则基本不留月饼。

“这几天妻子还说要去商场买几盒月饼,过节还是要给老人送两盒,年年送惯了,突然没了,担心老人有想法。”黄鑫计划临近中秋再去商场选购。他说,工作二十余年,还是第一次自己买月饼,突然有些不适应。

与黄鑫类似,作为国企的一名中层主管,覃先生今年的中秋也未收到月饼。“临近中秋,我才发现今年竟然没人送月饼,不仅没有月饼,往年搭配着送的红酒、咖啡也没了。”覃先生说,刚开始确实有些失落,不过很快就觉得很轻松,单位分发的月饼,如果自己家人吃,可能会一直放到年底,最后往往是因为过期而扔掉,如今家中再也不用堆放一摞摞的月饼盒子了。

“家中小孩只喜欢吃莲蓉、椰蓉等新鲜的口味,但是单位分发的月饼大多是传统的口味。”覃先生说,我们想着去店里买,又觉得家中摆放那么多月饼实在浪费,只能勉为其难让孩子吃些家中的月饼,如今,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爱吃的口味了。

“其实中秋送月饼多是为了维护关系,一般不会有真正的利益输送,但没有了送礼的月饼,自己反倒觉得更轻松了。”覃先生说。

青年人:月饼应是“与时俱进”的节日符号

今年26岁的黄晓陈是福州一家文创产品公司负责人。在他的印象中,从小中秋节吃到的都是广式月饼,一些长辈口中的中秋传统民俗也几乎没有见到了。

“月饼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人的消费习惯和口味变了,周围买散装月饼和做工精细的小月饼的人多,大块月饼和价格高的月饼礼盒反而很少人买。”黄晓陈笑称,“如今市面上的很多月饼馅料都太甜了,往往一块还没吃完,就已经腻得吃不下,需要泡上一杯清茶或者全家分食一块才能吃完,这也是月饼的美好寓意,让一家人分享团圆吧。”

“听我妈说,早前市面上的月饼是皮厚馅少的,外公还曾经感慨过,要是月饼皮薄馅多该多幸福。如今外公的愿望实现了,而现代人反而开始追求健康均衡饮食。”黄晓陈说,月饼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多地从健康、实用的角度打造符合现代人饮食习惯的产品。

大学毕业进入职场没多久的林剑波是个标准的“咸党”,偏爱蛋黄和鲜肉月饼。“长辈一般更爱吃甜食,而如今年轻人口味多样化了,冰皮月饼、苏式鲜肉月饼都更受到周围小伙伴的追捧。”林剑波说。

对于林剑波和黄晓陈来说,月饼更像是一个中秋节的符号。“看到月饼就想起中秋节已经来了,而中秋节更重要的还是和家人朋友团聚,在家里炒上三五个小菜,大家围坐聊天,其乐融融。”

原标题:三代人的月饼记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