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大湘南”承接转移应时而变 多重挑战下寻求发展新空间

2015-09-26 15:31: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中新网郴州9月26日电 (记者 鲁毅)外有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与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产业的双重挤压,内有各大示范区拼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在中国新一轮大开放、大变革时代,位于湖南区域版图内湘南示范区善借外力,勤修内功,应时而变谋求发展新空间,争当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承接产业转移渐趋集群式发展

正在此间举行的第三届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湘南三市(衡阳、郴州、永州)迎来了众多海内外客商前来参观考察、洽谈合作。

作为中国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示范区历经四年发展已成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截至2014年,湘南三市共引进产业转移项目超过4000个,郴州、衡阳利用外资连续三年位居湖南第2、3位。2014年,湘南三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省的27.5%,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的27%,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省的59.2%。

湖南地处中部内陆,由传统农业大省发展转型而来,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链条不够完整,这曾让湖南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湘南示范区获批以来,便致力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产业链招商,不断补链强链,推进产业聚集。

湘南三市通过错位发展形成各自优势。比如衡阳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储能电池等产业集群;郴州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LED、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宝石产业发展迅速;永州市初步形成了轻纺制鞋、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其中“南宁道新江”加工贸易走廊正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制鞋、毛纺基地,世界四大著名运动品牌已全部汇聚于此。

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介绍,接下来湖南的承接产业转移将从承接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向大力承接研发、生产、营销全产业链转移转变,从建设加工贸易集聚区向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生产贸易集聚区提升,提高产业层次。

跨区域联动发展集聚多重优势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收缩、土地要素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转移的要素成本在湖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持续上涨,湘南示范区的优势亦不如从前。如何保持吸引力把握承接转移谋发展的机遇?

湘南示范区采取“划地共建”或“园区共建”的模式,将该区经济发展与周边实现捆绑式共赢发展。由广东与湖南共建的“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于去年正式获批,两省将在郴州与韶关交界处规划建设一个跨省开发区,协作共同开发招商。

合作内容包括共建园区平台,突破行政区划,共同享受优惠政策。试验区还将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并在产业发展、财税土地、投融资等领域向国家争取先行先试政策。这无疑将为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更好地实现区域协作探索更多的经验。

湖南拟投30亿元开展的“135工程”(建设100个产业园区、3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5000个创新创业企业),亦鼓励各县市区引进BOT模式打造“共建园”、“园中园”,为创新创业、产业转移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为等待转移、继续转移的企业创造相对成本较低、速度较快的发展条件。

于2012年开建的郴州永兴县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采用园中园招商,成功规划尚易精细化工园、云谷工业地产等5个“园中园”,经园中企业自主定向招商,形成一个“产业群”。目前,产业园已成功引进60余家企业。

适应新常态寻求发展新空间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新一轮大开放、大变革、大创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系统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举措相继出台,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等,都将推动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

徐湘平认为,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周边欠发达国家低成本优势对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很大挑战,国内各兄弟省市的竞争也进一步压缩了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但国际和沿海产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没有变,当前形势对湖南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

以往拼优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时,湖南吸引投资的方式也开始向“重质量、优环境、强服务”转变。月初,湖南再次颁布支持示范区发展18条措施,从用地保障、简政放权、一站式通关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适应新常态,培育新优势是必然选择。”徐湘平说,“湖南将进一步开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局面,努力将湘南示范区打造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原标题:“大湘南”承接转移应时而变 多重挑战下寻求发展新空间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