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玉米价格在动态中求平衡

2015-09-26 09:14:07 来源:央广网

评论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走到今年,终于打破了临储价格的惯性上涨,第一次下调幅度超过10%,一位国家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这是玉米价格改革的先兆,今年权衡各方利益,把临储价格调低了,接下来,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

相关人士:现在要改革这个僵化的临时收储机制大家是有共识的,关键是怎么改各方面分歧还比较大。

2007年,我国对玉米实行扶持政策——国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收购玉米的临时价格,农民可以按这个价把玉米卖给国家收储粮库,多年来,这个政策保护了农民利益,稳定了农业生产。

如今,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很大,临时收储托底的玉米价格,只涨不跌,而全球玉米丰收,高价玉米没有销路。国内外价差越来越大、国内玉米库存量越来越高、市场倒逼力量越来越强,玉米临储政策,必须改革。

可怎么改,需要权衡的利益太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一直研究农产品价格政策,他认为,无论分歧有多大,基本的原则必须坚持。

程国强:应该有新的政策,更加合理的、不扭曲市场的,也能够保护农民利益的相关政策要出台。

言下之意,我们需要的是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的政策。因此,某国家部门相关人士建议,改良现有的临储政策,让临储价格市场化。玉米的临储价格不要多年固定在一个价位,而是紧跟市场供求关系,随行就市。

相关人士:如果当时市场是8毛就8毛,9毛就9毛,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1块1毛2的价格抽走,当市场价格跌到一定程度都出现恐慌,大家还没有人愿意收(玉米)的时候,那么我去抽走它的边际量,实现一个再平衡。

目标价格政策 玉米用得上吗?

还有人建议,玉米价格调控,可以拿其他农作物做参照,比如,大豆、棉花等实施目标价格政策,玉米能不能直接套用过来呢?

目标价格政策,简单理解,是由市场自由形成价格,国家根据市场价确定一个目标价,如果市场价低于目标价,国家就把价差直接补贴给农民,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就不发放补贴。但这种做法,定价和发放补贴的行政成本太高。

相关人士:它的操作成本非常高,尤其是在东北,大豆和玉米要轮产,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大豆,所以要去核实种植面积,非常困难。

考虑到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提出了目标价格改革的升级版方案,补贴不再是盯着农作物定标准,而是看农户耕种面积。

程国强:也就是说这种补贴不一定跟品种挂钩,而是跟面积挂钩。不管种植什么粮食,按照这个面积给他补贴的话,那么我们觉得能够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看来,这样做,不仅调控了农产品结构,还保护了耕地资源,是向市场化过渡的办法。

仇焕广:按照耕地面积来补的话,基本上就相当于类似于放开了,因为农民种什么东西,在国家财政上已经没有引导了,就相当于一种收入的转移支付了。

玉米价格 需在动态中求平衡

从全球来看,政府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是普遍的做法。比如美国,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直对棉花进行补贴,最高的时候补贴量甚至超过了产值,相当于农户卖1块钱,国家补贴1块多,直到去年,美国棉花产业已经牢牢占据全球市场时,美国政府才取消保护,不去刻意保护棉花产业。再比如日本,对大米绝对保护,日本的大米价格折合成人民币都几十块钱一斤,原因是国家收购价格就很高。回过头来再看我国的玉米价格政策,下一步到底会走向何方,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毫无疑问的是,兼顾农民利益,坚持市场化的规律,在动态中寻求平衡,是一个基本方向。

原标题:玉米价格在动态中求平衡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