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新疆伊犁人60年的住房记忆

2015-09-25 17:5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李涛)走在新疆昭苏马场整齐划一的街道上,每条街的路灯杆上五星红旗鲜艳夺目,身穿民族特色服饰的漫画人物在村民院落的围墙上栩栩如生,一座座红顶子的安居富民房在雪山和草原的映衬下更具特色。

今年60岁的蒙克和自治区同龄,是昭苏马场职工,当初他家住地窝子,如今搬进了新楼房。“几十年前,我们住的是地窝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住上了土木结构的平房。改革开放后,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好,2000年我家修建了砖房,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蒙克说,前不久,他家又住上了新楼房。“现在的新楼房和当初的地窝子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住地窝子时可真是苦,斜着挖一个大坑,上面放上几根木头,然后盖上席子,再铺上土,在斜面安一个门,就是‘房子’。一下雨门口全是泥,如果下大雨,水都灌进‘房子’里,人简直无处落脚。”

2013年,安居富民项目惠及蒙克一家。国家补助3万元,他自掏12万元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楼房。“你看,我平常浇浇花,早晚出来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跳跳舞,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蒙克对记者说。

离开昭苏马场,记者又来到昭苏县洪纳海乡别斯喀拉盖民俗生态村。一股绿意盎然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尽显自然和谐之美。午饭后的农家小院,家家开着大门,村民聚集在一起开心地聊家常。而在2011年以前,别斯喀拉盖村到处都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记者只能徒步前往采访对象家。

如今,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马路、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新房,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些变化都是安居富民工程带来的结果。

伊犁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抗震处副处长阿不都吉力力·买买提告诉记者,自治州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以来,保质保量、又快又好地超额完成,建房户对这项惠民政策高度认可,积极参与建房,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国家和自治区不断提高补助标准,对口援疆、金融部门也大力支持。

记者问及伊犁自治州成立初期的农牧民住房情况时,阿不都吉力力说,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州随着区、乡建制的完善,以区公所为中心的大型村镇逐渐形成,一部分牧民也分到了土地,当时居住条件比较艰苦,以冬窝子为主。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村镇建设发展较快,一些商业和集市贸易中心地位开始确立。不过当时大多数牧民依然依托农区村落过着半定居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牧民越冬草场远离农村,居住条件仍以冬窝子为主。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公社村镇社会功能逐步向“小而全”发展。与此同时,以居民点为中心的建设普遍开始。居民点的统一规划改造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居民点建设以社镇和大队居民为中心,撤销一些分散的居民点,进行连片集中规划建设。此时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很多农牧民告别阴冷潮湿的冬窝子,住上了土坯房,有条件的还住上了土木结构的房屋,甚至是砖瓦房。2004年,自治州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迅速改善。

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州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预计“十二五”期间,州直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210194户,累计投入资金203.65亿元。2015年,预计投入资金25.12亿元,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设28550户,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91645万元,开工28550户,开工率100%。2011—2015年,州直共建安居富民整村推进点484个99093户。整村推进点打造成水、路、电配套完整、服务功能齐全、村容村貌整洁、产业带动发展的新农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还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同样,说起住房变化,60多岁的居民李庆符说,当年在伊宁市租房的日子让他很难忘。李庆符说,小时候居住的房子,按照现代人的眼光,那是根本不能住人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筒子楼”。

当时,人们最大的梦想是住进宽敞的房屋,在这几十年中,李庆符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拥有房屋产权,市民住房基本都是单位建设的宿舍,由单位提供,职工每月支付低廉的租金。李庆符说,当年他们一家5口住在单位分给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每月支付几元的租金,已算是很不错的了。到2007年自治州开始实施保障性住房后,李庆符的住房梦变成现实。去年,他购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现在终于拥有了这套面积为96平方米住房的产权。”李庆符笑着说。

谈及自治州成立以来伊犁人住房条件的改善,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处处长郭华用“翻天覆地”进行了概括。郭华说,如今高楼林立的伊宁市在自治州成立前根本谈不上居住环境,破旧的“筒子楼”里通常挤着十几户人家,厨房不够用,许多人就随便找个地方烧煤做饭,一到做饭时间,每家都笼罩在烟熏火燎中。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伊宁市共有各类房屋77.57万平方米,多为土木结构。塔城市8.7万平方米,阿勒泰市没有记载。到自治州成立之初,伊宁市新建了一批住宅、酒店和办公用房;阿勒泰市区仅有房屋3.8万平方米,而且多为土坯房。1988年10月24日,伊宁市成立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伊宁市住房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07年,伊犁自治州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全州住房建设、住房条件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据统计,2007—2014年,州直城镇保障性住房及城镇类棚户建设任务为84625套,实际开工86308套,开工率为102%,基本建成56483套,基本建成率65%,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

截至2015年7月22日,由住房保障部门牵头实施的新建住房保障工程已开工19424套,完成投资86000万元,占全年开工计划的77%。州直住房保障范围已从城镇低保、低收入居民拓宽到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棚户区居民等群体,很多人从租客变成房产的主人。

原标题:新疆伊犁人60年的住房记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