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南京纪委将每日公布一案:首开党纪党规“公开课”

2015-09-25 10:5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中新网南京9月26日电 (记者 申冉 通讯员 吴德 田月华)“课堂”上,违法违纪当事人当众“亮相”,“讲一讲”他们违反党纪法规的来龙去脉,听听他们含泪的“忏悔”,由纪委解读剖析当事人哪些方面违纪了,党员干部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记者从南京市纪委获悉,从10月起,该市将在全国首开党纪党规“公开课”,向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解读、宣讲党纪法规。

据介绍,这个名为“老石说纪”宣传月的活动将持续整整一个月,“课堂”就是中央、省、市各级媒体上开设的宣传专栏,而“授课老师”则是南京的纪检监察工作人员。

近20名违纪党员干部登上媒体“以身说法”

据悉,“课堂”上,将发布17起典型案例,都是南京市近年来查处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案件。

“当事人虽然职务不高,但与群众生活‘关联度’十分高,很多具有侵害群众利益的鲜明特征!”南京市纪委宣传部部长孔祥林说,17起案例中,职务最高为副处级,比如街道副主任,区级机关副局长。其他大部分是普通党员干部,有城管中队长,拆迁组组长,还有林业站长,等等。

“这些人职务不高,却是老百姓眼皮下天天看得见的‘党员’、平时接触最多的‘干部’,他们的作风好坏、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基层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影响到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影响到群众利益对党和政府形象的基本认识。”孔祥林说,近年来,南京市纪委在重拳突击大案要案的同时,集中力量“拍苍蝇”,就是要真正改善党员形象、干部作风,让群众对当前的反腐惩恶、正风肃纪有更强烈的“获得感”、更直接的“受益感”。

孔祥林说,公开的案例主要集中在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领域,比如土地拆迁、粮食购销、工程建设等领域,其中房屋拆迁、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的案例居多。

“‘公开课’里讲授的‘违纪案例’‘纪律解读’,纪委还将汇编成‘口袋书’,发给全市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孔祥林告诉记者。

“像这样以媒体为‘课堂’,以党规党纪为‘授课’主题的纪委‘公开课’,在全国还没有过。”江苏省委党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世谊教授告诉记者,在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态势下,南京首开党纪党规“公开课”非常有意义,具有借鉴价值。

两节前撕开“四风”问题的隐身衣 把牢财政资金监管“总开关”

据该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李树宁介绍:“今年以来,南京纪检监察机关深入纠正‘四风’,成立检查组628个,组织监督检查1727次,检查全市各重点部门以及商场、超市、餐饮、娱乐、健身等场所3861个(次),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并先后分3批,共对2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向社会进行指名道姓地公开曝光。”

记者注意到,有的地方“四风”问题改头换面,“隐形”了。对此,李树宁解读:“‘四风’隐身衣问题,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

一是把违规的“行为”隐蔽起来。通过穿上科技的隐身衣,如网络礼册、电子红包等形式,让“四风”问题转入“地下”;

二是把违规的“主体”隐蔽起来。比如,把公务人员的身份“隐藏”起来,把公款吃喝变成所谓的“家宴”、“朋友聚会”等。

三是把违规的“形式”隐蔽起来。如把收受礼金“演变”成人情往来,把公款旅游“演变”成参观考察学习、接受教育。

四是把违规的“载体”隐蔽起来。比如,把公车私用“变身”为所谓“公车顺道”,或“私车公租”、以“租金”形式支付车辆使用费用等。

“无论‘四风’问题如何‘隐身’,它离不开公款支付!”李树宁说,纪检监察机关只要抓住财政资金监管这个“总开关”,就能让“四风”问题无处隐身。

“不管你怎么隐藏,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运用好群众监督这把‘利器’,‘四风’问题终将现出原形!”李树宁告诉记者,“两节”临近,该市纪委利用钟山清风官网和微博向社会公布了信件、电话、邮箱、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举报方式,欢迎广大群众举报,纪检监察机关根据举报线索将及时进行核查处理。

该市纪委公示公布举报

原标题:南京纪委将每日公布一案:首开党纪党规“公开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